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喘咳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喘咳
喘咳為中醫病證名,指喘息與咳嗽並見之症,屬肺系疾患之常見表現。《素問·標本病傳論》云:「肺病喘咳」,《靈樞·脹論》亦載:「肺脹者,虛滿而喘咳」,可見其與肺臟功能失調密切相關。
病因病機
喘咳之成因,多由外感內傷所致:
- 外邪犯肺:風寒、風熱之邪侵襲肺衛,肺氣壅遏,宣降失常,發為喘咳。風寒者咳痰稀白,風熱者痰黃黏稠。
- 痰濁阻肺:飲食不節,脾失健運,痰濕內生,上漬於肺,肺氣不利,故喘咳痰多。
- 肺腎虧虛:久病耗傷肺腎之氣,肺不主氣,腎不納氣,虛喘遂作,咳聲低弱,動則加劇。
- 肝火犯肺:情志鬱結,肝鬱化火,上逆侮肺,致咳喘氣逆,胸脅脹痛。
證候分型
- 風寒束肺:咳喘氣急,痰白清稀,兼惡寒無汗,苔薄白,脈浮緊。
- 痰熱壅肺:喘咳氣粗,痰黃稠黏,胸悶煩熱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- 肺脾氣虛:喘咳聲低,痰白量多,倦怠乏力,食少便溏,舌淡胖,脈濡弱。
- 肺腎陰虛:乾咳少痰,喘促氣短,潮熱盜汗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治法方藥
中醫治喘咳,首辨虛實寒熱,隨證施治:
- 風寒束肺:宜宣肺散寒,方用麻黃湯或小青龍湯加減。
- 痰熱壅肺:當清熱化痰,方選桑白皮湯合麻杏石甘湯。
- 肺脾氣虛:需健脾益肺,方以六君子湯為主,佐以止咳平喘之品。
- 肺腎陰虛:治宜滋腎潤肺,常用麥味地黃丸或百合固金湯化裁。
經絡與臟腑關係
肺主氣司呼吸,腎主納氣,脾為生痰之源,故喘咳雖病位在肺,實與脾腎相關。若久咳不癒,常累及他臟,如「久咳傷腎」或「子盜母氣」(肺虛及脾),治療時需標本兼顧。
喘咳一證,涵蓋範圍廣泛,臨床須細審病因,結合四診,方能準確辨證,對證下藥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