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痰積發熱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痰積發熱

痰積發熱為中醫病證名,指因痰濁積聚於中脘(胃脘部)所引發的發熱症狀。此證多因脾胃運化失常,水濕停聚成痰,痰濁鬱久化熱,或阻滯氣機,導致熱象外現。

病因病機

痰積發熱的形成,主要與脾胃功能失調相關。飲食不節、過食肥甘厚味,或情志不暢,皆可損傷脾胃,使運化失職,水濕內停,聚而成痰。痰濁積於中脘,阻滯氣機,鬱久化熱;或痰濕與外邪相搏,亦可發熱。

臨床表現

痰積發熱的典型症狀包括:

  • 發熱:熱勢或高或低,可表現為持續低熱,或陣發性發熱,類似外感,但無明顯表證。
  • 胸膈痞塞:自覺胸悶、脘腹脹滿,或有噯氣、泛酸等不適。
  • 背心疼痛:痰濁阻滯經絡,氣血不暢,可致背部沉重或疼痛。
  • 脈象弦滑:痰熱內蘊,脈多弦滑或滑數。
  • 無頭痛項強:與外感傷寒不同,痰積發熱通常無明顯頭痛、項強等表證。

鑒別診斷

痰積發熱需與以下證候相鑒別:

  • 外感發熱:外感多伴惡寒、頭痛、鼻塞等表證,而痰積發熱以胸膈痞悶為主。
  • 陰虛發熱:陰虛發熱多見午後潮熱、盜汗、舌紅少苔,痰積發熱則苔多厚膩。
  • 氣鬱發熱:氣鬱發熱多因情志不舒,伴胸脅脹痛、煩躁易怒,痰積發熱則以痰濕症狀為主。

治療原則

痰積發熱的治療,當以化痰清熱、健脾和胃為主,常用方劑如:

  • 溫膽湯(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):適用於痰熱內擾,症見心煩不寐、胸悶嘔惡。
  • 二陳湯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:加黃芩、梔子等,適用於痰濕鬱熱。
  • 小陷胸湯(《傷寒論》):若痰熱結於胸脘,症見心下痞滿、按之痛,可選此方。

痰積發熱的調理,需注重飲食清淡,避免肥甘厚味,以助脾胃運化,防止痰濕再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