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痰積腹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痰積腹痛

痰積腹痛為中醫病證名,屬內傷腹痛範疇,主要因脾胃運化失常,水濕停聚成痰,痰濁阻滯氣機,積於腹中所致。其病因多與飲食不節、情志失調或素體脾虛有關,痰濕久蘊可進一步化熱,形成痰熱互結之證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腹痛特徵:腹痛時作時止,痛無定處,或見腹部脹滿,按之濡軟。
  • 痰濕徵象:利下白積(黏液狀排泄物),質地光亮而無臭穢;或伴隨噁心、眩暈、胸悶。
  • 痰熱徵象:若痰鬱化熱,可見口苦黏膩、舌苔黃膩,腹痛兼見灼熱感。
  • 其他症狀:腸鳴漉漉如雷,或見嘔吐痰涎,脈多滑或弦滑。

病機分析
痰濕屬陰邪,其性黏滯,易阻遏氣機。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,若脾失健運,水谷不化精微,反聚為痰,痰濁流注腸腹,則氣血運行不暢,發為腹痛。痰濕上擾清竅則眩暈,犯胃則噁心;若痰熱互結,更可影響三焦氣化,加重腹中滯塞。

辨證分型與治法

  1. 痰濕中阻

    • 主證:腹痛綿綿,利下白積,眩暈嘔惡,舌苔白膩,脈滑。
    • 治法:燥濕化痰,理氣和中。
    • 方藥:二陳湯(半夏、陳皮、茯苓、甘草)加蒼朮、厚朴。若痰濕甚者,可合平胃散。
  2. 痰熱結胸

    • 主證:腹痛伴胸膈痞滿,痰黃黏稠,口苦舌紅,苔黃膩,脈滑數。
    • 治法:清熱化痰,寬胸散結。
    • 方藥:濟生栝樓丸(栝樓仁、半夏、黃連)或小陷胸湯(黃連、半夏、栝樓實)。
  3. 痰積里實

    • 主證:腹痛拒按,大便黏滯不爽,或便秘,痰涎壅盛,脈沉滑有力。
    • 治法:瀉下痰積,通腑導滯。
    • 方藥:滾痰丸(青礞石、大黃、黃芩、沉香)或導痰湯(半夏、南星、枳實、茯苓)加減。

古籍參考

  • 《症因脈治》指出:「痰積腹痛之證,時痛時止,利下白積,光亮不臭。」強調痰濕下注之特徵。
  • 《雜病源流犀燭》提出:「痰積腹痛,下白物,時眩,喜熱湯,脈滑。」並推薦星半安中丸(天南星、半夏、生薑等)溫化痰飲。

相關鑑別
需與「食積腹痛」(痛處固定、噯腐吞酸)、「氣滯腹痛」(脹痛走竄、情志誘發)區分。痰積腹痛以痰濕徵象為核心,結合舌脈與排泄物性狀可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