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痰積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痰積嗽

痰積嗽為中醫病證名,首見於《丹溪心法·咳嗽》,指因濕痰內蘊,兼夾食積化火,上犯於肺,導致肺失宣降而發之咳嗽。此證多因脾胃運化失司,水穀不歸正化,反聚為濕痰;或飲食不節,宿食停滯,積久化熱,痰熱互結,上凌肺金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濕痰內停:脾虛失運,水濕不化,凝而為痰,痰濁上貯於肺,阻遏氣機。
  2. 食積化火:過食肥甘厚味,脾胃積滯,鬱而化熱,火性炎上,灼肺生咳。
  3. 痰火相搏:痰濕與食積之火相互膠結,痰得火而黏滯難咯,火得痰而纏綿難清,終致肺氣壅滯,咳逆不止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咳嗽痰多,質黏稠或黃稠,咯吐不爽。
  • 胸脘痞悶,噯腐吞酸,或伴食後咳甚。
  • 舌苔厚膩或黃膩,脈滑數或弦滑。

治法與方藥
清化痰熱、消食導滯為主,常用方藥如下:

  • 主藥:青黛(清肝瀉火、涼血解毒)、栝樓(清熱化痰、寬胸散結)。
  • 配伍
    • 化痰:半夏、陳皮、茯苓(二陳湯基礎)以燥濕化痰。
    • 消食:山楂、神麴、萊菔子(保和丸加減)以消積導滯。
    • 清熱:黃芩、梔子以瀉肺胃之火。

相關證型鑑別

  • 痰嗽:泛指痰濕犯肺之咳,無明顯食積化火之象,治以燥濕化痰為主。
  • 食積痰嗽:偏重食積生痰,咳伴脘腹脹滿,治宜消食化痰,如保和丸合二陳湯。

此證需注重脾胃調理,標本兼顧,除化痰止咳外,更當消積運脾以絕痰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