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痰積脘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痰積脘痛

痰積脘痛為中醫病證名,指因痰濁積聚於中脘(胃脘)所致之疼痛。此證多因脾胃運化失常,水濕停聚成痰,痰濁阻滯氣機,不通則痛。其特點除脘部疼痛外,常伴隨惡心、嘔吐、煩滿、時吐酸水等症狀,脈象多見滑而實。

病因病機
痰積脘痛之成因,主要與飲食不節、情志失調或脾胃素虛有關。過食肥甘厚味,損傷脾胃,運化失職,水濕內停,聚濕生痰;或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橫逆犯胃,氣滯痰阻;又或素體脾虛,水穀不歸正化,痰濁內生。痰濁滯留中脘,阻礙氣機升降,遂發為痛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胃脘部疼痛,痛勢或輕或重,常呈悶痛、脹痛。
  • 兼症:惡心嘔吐、胸膈煩滿、口中黏膩、時吐酸水或痰涎,舌苔白膩或黃膩,脈滑或滑實。
  • 痰癖結塊:若痰濁久積成癖,可於胃脘形成結塊,疼痛持續不休,按之或有形質。

治法與方藥

  1. 痰滯氣阻

    • 治法:化痰理氣,和胃止痛。
    • 方藥:清中湯加減,佐以香附、蒼朮、南星、滑石、木香、海浮石等行氣化痰之品。若痰濕偏重,可合用二陳湯以燥濕化痰。
  2. 痰熱互結

    • 治法:清熱化痰,降逆和胃。
    • 方藥:黃連溫膽湯加減,或小陷胸湯(黃連、半夏、瓜蔞)以清化痰熱。
  3. 痰癖堅結

    • 治法:攻逐痰積,消癥散結。
    • 方藥:輕者用導痰湯加煅白螺螄殼以化痰軟堅;痰癖頑固者,可選滾痰丸(青礞石、沉香、大黃、黃芩)瀉下逐痰,惟須辨證確屬痰熱實證方可施用。

相關鑒別
痰積脘痛與「痰飲胃脘痛」皆屬痰濁為患,然痰飲多偏寒濕,痛勢綿綿,喜溫喜按,泛吐清水;痰積則多兼氣滯或化熱,痛處拒按,嘔吐酸黏痰涎。臨床須細辨痰之寒熱虛實,以定治法。

此證之調治,首重脾胃運化,兼顧氣機疏暢,使痰濁得化,疼痛自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