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痰積血崩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痰積血崩
病證名,屬血崩證型之一。此證多因痰濁鬱積胞宮,阻滯氣機,致使清陽不升,經脈壅塞,血不歸經而崩下。其病機關鍵在於痰濁內蘊,影響衝任二脈之調攝,導致血海不固,發為崩漏。
臨床表現:
- 腹部脹滿,或臍腹絞痛(「臍腹(疒丂)痛」)。
- 下血量多,血色暗紫,常夾血塊,血出時勢急量多,血止後反覺胸悶不舒。
- 部分患者可見臍上動悸,此因痰飲內停,氣機逆亂所致。
- 舌苔多厚膩,脈象弦滑或沉澀,反映痰濕內阻之象。
病因病機:
痰濁多由脾虛失運,水濕聚而成痰,或肝鬱氣滯,津液輸布失常,痰濕流注下焦,壅遏胞宮。痰阻則氣滯,氣滯則血瘀,終致經脈不通,血不循常道而妄行。此外,痰濁上蒙清竅,亦可能導致頭暈胸悶等兼症。
治法:以「行痰降逆」為主,兼調氣血。
- 主方:
- 半夏丸(出自《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》):
組成:半夏、雄黃、生薑。
方義:半夏燥濕化痰、降逆止嘔;雄黃辟穢解毒,助化痰積;生薑溫中散結,兼制雄黃之毒性。全方共奏化痰通絡、調衝止崩之效。 - 旋覆花湯:
旋覆花下氣消痰,配以活血調經之品,適用於痰氣上逆兼血瘀者。
- 半夏丸(出自《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》):
加減運用:
- 若痰濕化熱,見苔黃膩、口苦者,可加黃芩、竹茹以清熱化痰。
- 兼氣虛者,酌加黃耆、白朮益氣健脾,標本兼顧。
- 血塊多、痛甚者,佐以蒲黃、五靈脂化瘀止痛。
相關理論延伸:
中醫認為「痰為百病之母」,痰積致崩的病理不僅限於胞宮,亦與整體氣機升降失調相關。此證與「濕熱血崩」、「氣鬱血崩」有別,關鍵在於痰濁為患,故治療需側重化痰而非單純清熱或疏肝。歷代醫家如朱丹溪強調「痰夾瘀血,遂成窠囊」,提示痰瘀互結時需痰瘀並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