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痰疾癲狂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痰疾癲狂

病證名,指因痰熱內擾、蒙蔽心神所致之癲狂證候。此證屬中醫「神志病」範疇,其病機多與痰濁壅盛、熱邪擾神,或情志失調、氣機逆亂相關,臨床表現以精神亢奮、言語錯亂、躁動不寧,或沉默呆滯、舉止異常為特徵。

病因病機

  1. 痰熱互結
    平素飲食不節,過食肥甘厚味,釀生痰濕;或情志鬱結,氣滯化火,灼津成痰。痰熱上擾清竅,心神失守,發為狂躁或癲呆之症。
  2. 肝鬱化火
    長期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鬱久化火,火煉津液為痰,痰火交熾,上衝腦神,致神志昏亂。
  3. 心脾兩虛
    思慮過度損傷心脾,脾虛則運化失職,痰濕內生;心血不足則神失所養,虛痰乘虛擾神,亦可致癲狂時發。

古籍論述

  • 《素問·病能論》提出「生鐵落飲」為治痰熱癲狂之代表方,取其重鎮降逆、清熱化痰之效,適用於痰火壅盛、陽亢躁狂者。
  • 《疑難急症簡方》載「化狂丹」,以瀉火逐痰、開竅醒神為主,針對痰熱膠結、神昏譫語之重症。

證候分型與治法

  1. 痰火擾神(陽狂)

    • 主證:面赤目瞪、罵詈不休、力逾常人、便秘溲赤、舌紅苔黃膩、脈滑數。
    • 治法:清心瀉火、滌痰開竅。
    • 方藥:黃連解毒湯合礞石滾痰丸加減,或生鐵落飲。
  2. 痰氣鬱結(陰癲)

    • 主證:表情淡漠、喃喃自語、悲喜無常、苔白膩、脈弦滑。
    • 治法:疏肝解鬱、化痰開竅。
    • 方藥:逍遙散合導痰湯,或溫膽湯化裁。
  3. 氣血兩虛夾痰

    • 主證:神疲恍惚、時發時止、舌淡胖有齒痕、脈細弱。
    • 治法:益氣養血、健脾化痰。
    • 方藥:歸脾湯加半夏、陳皮等。

相關概念辨析

  • :多屬陽證,以躁動亢奮、毀物傷人為特徵,責之痰火壅盛。
  • :多屬陰證,以沉默呆滯、語無倫次為主,多因痰氣鬱結。
  • 癲狂並見:痰熱與氣滯交雜,虛實互見,病情纏綿難癒。

此證歷代醫家重視痰濁為患,治療上除藥物外,亦強調調暢情志、清淡飲食以絕痰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