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痰結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痰結
病證名
痰結為中醫常見病證,指痰濁凝滯、結聚於體內不同部位所引發的病症,臨床表現多樣,主要可分為以下兩類:
1. 咽喉痰結(梅核氣)
此證最早見於《金匱要略》,描述為「婦人咽中如有炙臠」,即咽喉部似有異物梗阻,咯之不出,咽之不下,又稱「梅核氣」。其成因多與情志失調、氣機鬱滯相關,導致肝氣犯肺,肺失宣降,津液停聚成痰;或由火邪灼津,煉液為痰,痰熱膠結於咽喉所致。《明醫雜著·痰飲》明確指出:「喉中有物,咯不出,咽不下,此痰結也。」
治療方藥:
- 半夏厚朴湯(《金匱要略》):為經典方劑,以半夏、厚朴、茯苓、生薑、蘇葉配伍,功在行氣散結、降逆化痰,適用於痰氣交阻之證。
- 加味甘桔湯合清化丸:適用於痰熱偏盛者,清熱化痰、利咽散結。
此證需與「噎膈」鑑別,後者多屬器質性病變,而痰結屬功能失調,病位較淺。
2. 胸膈或脅下痰結
痰濁停聚於胸膈或脅下,阻滯氣機,可表現為胸悶、咳喘、身熱,或脅肋脹痛、寒熱往來等。《萬病回春·痰飲》載:「胸膈有痰不化,元氣虛弱,津液乾燥,咯難得出,喘嗽身熱,痛難轉移者,是痰結也……脅下有痰,作寒熱咳嗽,氣急作痛者,亦痰結也。」此類痰結多因脾虛濕盛,痰濕內生;或肺失通調,水液停聚成痰,久則結聚不散。
治療方藥:
- 栝樓枳實湯:清熱化痰、寬胸散結,適用於痰熱壅肺或胸膈痞滿者。
- 節齋化痰丸加減:針對痰濕膠結兼氣虛者,可健脾化痰、理氣通絡。
痰結與相關病證辨析
痰結雖屬「痰證」範疇,但特指痰濁凝滯成結之證,病勢較深,需結合痰之寒熱屬性及所結部位辨治。若痰結日久,可能進一步化熱成毒,或阻滯血絡形成「痰瘀互結」,此時需配伍活血化瘀之品,如桃仁、紅花等。
附:古籍參考
- 《丹溪心法》強調「痰之為物,隨氣升降,無處不到」,痰結可涉及多臟腑。
- 《醫學入門》指出痰結需分標本,急則化痰散結,緩則健脾祛濕以絕痰源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