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鼻汗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鼻汗
鼻汗為中醫證名,指鼻部異常多汗之症,尤常見於飲食時鼻上汗出明顯。《醫林繩墨·汗》提及:「或有鼻汗者,凡遇食飲湯飯,則鼻上多汗,此肺虛乘熱也。」此症多因肺氣虛弱,兼有內熱,導致衛外不固,津液外泄於鼻部。鼻為肺之竅,肺主皮毛,司腠理開闔,若肺氣不足,則宣發肅降失職,加之熱邪擾動,迫使津液從鼻竅溢出。
病因病機
- 肺氣虛弱:肺主氣,外合皮毛,若肺氣虧虛,衛陽不固,腠理疏鬆,津液易泄。
- 內熱蘊肺:肺陰不足或邪熱內擾,蒸迫津液外溢,尤以鼻部為甚。
- 飲食刺激:進食熱湯飯食時,陽氣升發,助長內熱,促使鼻汗加重。
治法與方藥
《醫林繩墨》主張以「益肺涼血」為治則,推薦用人參固本丸。該方由人參、生地黃、熟地黃、天冬、麥冬等組成,具益氣養陰、清熱固表之效,適於肺氣陰兩虛兼熱者。臨證亦可根據具體證候加減:
- 若肺熱偏盛,可加黃芩、桑白皮以清瀉肺熱。
- 若衛表不固明顯,可配伍黃耆、白朮、防風(如玉屏風散)以益氣固表。
- 若兼脾胃濕熱,可佐以茯苓、薏苡仁健脾滲濕。
相關理論延伸
鼻汗屬「汗證」範疇,與整體氣血陰陽失衡相關。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陽加於陰謂之汗」,故治療需調和陰陽,辨明虛實。肺為水之上源,鼻汗亦反映水液代謝異常,與三焦氣化功能相關,故臨床需綜合辨析臟腑關係。
此症雖以局部表現為主,然中醫強調整體辨證,需結合四診探求根本病機,方能標本兼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