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痰厥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痰厥

痰厥為中醫厥證之一,指因痰濁壅盛、氣機閉阻所致之肢體厥冷,甚則神識昏蒙的病證。首見於《丹溪心法·厥》,其後醫家多有闡發,如《醫林繩墨》云:「痰氣妄行於上,咳嗽連續不已,氣急喘盛,坐不得臥,以致上盛下虛而作厥」,明確指出痰濁上逆、氣機升降失常為本病關鍵病機。

病因病機
痰厥多因平素脾虛濕盛,痰濁內生,復因情志刺激、飲食不節或外邪引動,致痰隨氣升,壅塞氣道,蒙蔽清竅。痰濁屬陰邪,易阻遏陽氣,故見四肢厥冷;痰蒙心神則昏不知人;痰阻肺絡則喘咳氣急,甚則喉間痰鳴如拽鋸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突然昏仆,不省人事,喉中痰聲漉漉,呼吸急促,四肢厥冷。
  • 兼症:胸悶脘痞,嘔吐涎沫,面唇青紫,舌苔白膩或黃膩,脈滑或弦滑。
  • 變證:若痰鬱化熱,可兼見身熱煩躁、舌紅苔黃;寒痰凝滯者則四肢厥冷更甚,涎沫清稀。

證型辨治

  1. 痰氣交阻證

    • 特徵:痰湧氣逆,喘咳不得臥,胸膈滿悶。
    • 治法:化痰降氣,開竅醒神。
    • 方藥:二陳湯加厚朴、白朮、黃芩、山楂,以健脾化痰、理氣降逆。
  2. 寒痰閉竅證

    • 特徵:四肢厥冷,痰涎清稀,面色蒼白。
    • 治法:溫化寒痰,通陽開厥。
    • 方藥:姜附湯(乾薑、附子)加減,或《壽世保元》所載牙皂、白礬研末吹鼻,以急開其閉。
  3. 痰熱蒙蔽證

    • 特徵:昏憒痰鳴,身熱面赤,溲黃便結。
    • 治法:清熱滌痰,開竅通絡。
    • 方藥:黃連溫膽湯合竹瀝、薑汁灌服,或稀涎散(皂角、白礬)湧吐痰涎。

古籍選錄

  • 《丹溪心法》強調「痰厥因痰氣逆上,閉塞清陽」,主張降痰為先。
  • 《壽世保元》載急救法:「以香油入薑汁灌之,或竹瀝薑汁同煎」,取其辛開痰結、滑利氣機之效。

痰厥與氣厥、血厥等鑑別,在於痰證必有痰涎壅盛之象,治當着眼於「痰」字,或溫化,或清滌,總使痰消氣順,則厥逆自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