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痰厥頭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痰厥頭痛

痰厥頭痛為中醫病證名,屬「厥頭痛」範疇,主要由痰氣上逆、阻滯清竅所致。《古今醫鑒》將其歸類於厥頭痛,《外台秘要》引《諸病源候論》闡述其病機:「痰水在於胸膈之上,又犯大寒,使陽氣不行,令痰氣結聚不散,而陰氣逆上與風痰相結,上衝於頭,即令頭痛。」指出痰濕內停,復感寒邪,陽氣受阻,痰濁上犯頭部而發病。

病因病機

痰厥頭痛多因脾失健運,水濕不化,聚而成痰;或肺氣不宣,津液輸布失常,痰濁內生;復因外感寒邪,或情志失調,氣機逆亂,痰隨氣升,上蒙清竅,阻滯經絡,清陽不升,濁陰不降,故而頭痛。其特點為痰濕與氣逆並見,病程纏綿,時發時止,甚者可「數載不已,久連腦痛」。

臨床表現

痰厥頭痛常見症狀包括:

  • 頭痛昏重,如裹如蒙,或頭痛如裂
  • 頭暈目眩,視物旋轉
  • 胸悶嘔惡,泛吐痰涎
  • 四肢厥冷,身重倦怠
  • 語言顛倒,心神不安
  • 脈象多見滑、弦或沉細

辨證論治

痰濕上蒙型

見頭痛昏沉,胸膈滿悶,嘔惡痰涎,舌苔白膩,脈滑或弦滑。治宜化痰降逆,健脾祛濕,方用半夏白朮天麻湯(《醫學心悟》),以半夏、天麻化痰熄風,白朮、茯苓健脾利濕,陳皮、生薑和胃止嘔。

痰厥氣逆型

見頭痛劇烈,四肢厥冷,痰鳴氣促,甚則神識昏蒙,脈沉細或弦緊。治宜溫化痰飲,降逆開竅,方用星香湯加生附子(《張氏醫通》),以南星、木香化痰行氣,附子溫陽散寒,助痰濕消散。

風痰上擾型

若兼見頭痛眩暈,惡風胸悶,舌苔薄膩,脈浮滑,可配合芎辛導痰湯(《證治準繩》),以川芎、細辛祛風止痛,導痰湯化痰通絡。

相關鑑別

痰厥頭痛需與其他頭痛證型鑑別:

  • 肝陽上亢頭痛:頭痛且脹,面紅耳赤,脈弦數,無明顯痰濕見證。
  • 氣虛頭痛:頭痛綿綿,勞則加劇,氣短乏力,無痰逆之象。
  • 血瘀頭痛:痛如針刺,固定不移,舌質紫暗,脈澀。

痰厥頭痛以痰濕為本,氣逆為標,治療當標本兼顧,重在化痰降逆,佐以健脾、溫陽、祛風等法,隨證加減。歷代醫家如張璐、王肯堂等對此均有論述,豐富了痰證頭痛的辨治體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