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痰咳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痰咳

痰咳為中醫病證名,屬咳嗽之一類,主因痰濕壅盛、肺氣失宣所致。其特徵為咳嗽伴隨痰液排出,痰出則咳暫緩,然胸膈常感滿悶不舒。此證多因外邪犯肺、飲食不節,或脾虛運化失職,致水濕聚而成痰,痰濁上犯於肺,阻遏氣機而成。

病因病機

  1. 痰鬱肺經:痰濕停聚於肺,肺氣不得宣降,咳時痰涎壅盛,甚則痰結胸膈,致胸悶氣逆。
  2. 痰火相搏:痰濕鬱久化熱,或外感熱邪與痰相結,形成痰火,症見咳嗽痰黃黏稠、口乾咽痛。
  3. 食積酒濕:飲食不節,宿食停滯,或酒濕內蘊,皆可生痰上犯於肺,引發痰咳。

辨證論治

  1. 痰鬱肺經

    • 主方:二陳湯(半夏、陳皮、茯苓、甘草)加枳殼、桔梗、栝樓、黃芩、貝母,以化痰理氣。
    • 痰結甚者,可選鶴頂丹,以逐痰散結。
    • 若痰積久咳,夜臥難安,宜用兜鈴丸,降氣化痰。
  2. 痰火咳嗽

    • 痰因火動者,二陳湯加黃芩、黃連,或選清氣化痰丸,清熱化痰。
  3. 食積痰咳

    • 因宿食停滯者,用化痰丸消食導滯、化痰止咳。
    • 因酒濕內傷者,可選蜂姜丸;若酒痰化熱,則用瓜連丸清熱化痰。
  4. 痰盛實證

    • 痰濕壅盛,兼見能食便秘者,以小承氣湯通腑瀉濁。
    • 若不能食而便秘,可用厚朴湯或滾痰丸,以降氣滌痰。

其他治法
單純痰咳未兼他證者,《簡明醫彀》主張以清金利肺湯(含貝母、桑白皮、杏仁等)清肺化痰、止咳利氣。

痰咳與「痰嗽」證候相近,然痰嗽更強調痰濕為病之本,二者可互參。臨床須辨痰之寒熱虛實,隨證施治,以復肺氣清肅之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