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痰癧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痰癧,病名。瘰癧之一種。見《外科正宗》卷二。該病多因寒熱不調,饑飽喜怒失常,致使脾失健運,生痰結核而在。症見初起腫塊形如梅、李,可生於腋下等處,亦可遍及全身,久則其色微紅,後可破潰,然潰後易斂。治宜行氣豁痰消瘀。用芩連二陳湯加味。

痰癧,又名痰核、痰瘰,是瘰癧的一種。瘰癧是一種由結核桿菌感染引起的慢性化膿性疾病,多發於青壯年,好發於頸部、腋下、腹股溝等處。痰癧的病因與瘰癧相同,主要是由於結核桿菌感染,但痰癧的發病機制與瘰癧不同。痰癧多由於脾失健運,生痰結核而成。脾主運化水濕,若脾失健運,則水濕停聚,化生痰濕,痰濕內蘊,日久化熱,形成痰癧。痰癧的臨床表現與瘰癧相似,但痰癧的腫塊多呈結節狀,質地較硬,表面光滑,可伴有疼痛、發熱、盜汗等症狀。痰癧的治療以清熱化痰、活血散結為主。常用方藥有:

  • 二陳湯加味:本方由半夏、茯苓、陳皮、甘草、蘇子、白芥子組成,具有燥濕化痰理氣寬胸、散結消腫的功效。可用於痰癧初起,腫塊小而硬,伴有胸悶、咳嗽、痰多等症狀。
  • 消瘰散:本方由白礬、皂角刺、穿山甲、海藻、昆布、天花粉、白花蛇舌草、半枝蓮、夏枯草、甘草組成,具有清熱解毒、化痰散結的功效。可用於痰癧久治不愈,腫塊較大,伴有疼痛、發熱、盜汗等症狀。
  • 瘰癧膏:本方由白礬、皂角刺、穿山甲、海藻、昆布、天花粉、白花蛇舌草、半枝蓮、夏枯草、甘草、冰片、黃柏、黃連、大黃組成,具有清熱解毒、化痰散結、消腫止痛的功效。可用於痰癧晚期,腫塊較大,伴有疼痛、發熱、盜汗等症狀。

痰癧的預防主要是注意個人衛生,避免接觸結核病患者,增強體質,提高免疫力。若出現瘰癧的症狀,應及早到醫院就診,以免延誤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