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痰淋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痰淋
痰淋為淋證之一,屬中醫病名,首見於《醫碥·淋》。其病因多由痰氣鬱結或痰濕下注所致,臨床表現與一般淋證相似,但兼有痰濕之特徵,如小便澁滯、排尿不暢,或伴隨胸悶、痰多、舌苔厚膩等痰濕證候。
病因病機
痰淋的形成與痰濕內生密切相關,多因:
- 情志失調:憂思鬱怒,氣機不暢,津液停聚成痰,痰氣互結,下注膀胱。
- 飲食不節:過食肥甘厚味,損傷脾胃,運化失職,濕濁內生,久則化為痰濕,流注下焦。
- 外感濕邪:濕邪侵襲,與內生之痰相合,阻滯氣機,影響膀胱氣化。
辨證論治
痰淋的治療以化痰通淋為主,根據痰濕的兼夾證候,選用相應方藥:
-
痰氣鬱結型
- 主證:小便滯澀、胸脅脹滿、痰多黏稠、舌苔白膩。
- 治法:疏肝化痰,通淋利尿。
- 方藥:七氣湯加減,或合四苓散、二陳湯以健脾化痰、利濕通淋。
-
痰濕下注型
- 主證:小便混濁、排尿不暢、身重倦怠、舌苔厚膩。
- 治法:燥濕化痰,分清泌濁。
- 方藥:青州白丸子合滲濕湯,以溫化痰濕、通利水道。
-
食積痰滯型
- 主證:因過食肥甘,痰濕積滯,小便不利,兼見脘腹痞滿。
- 治法:消食導滯,化痰通淋。
- 方藥:以尿浸山楂、川連、丹皮、海浮石、玄明粉等煎服,清熱化痰、消積通淋。
相關概念
痰淋與其他淋證(如熱淋、石淋)不同,其關鍵在於痰濕為患,故治療上需注重化痰,而非單純清熱或利尿。此外,痰淋若久治不癒,可能進一步影響三焦氣化,導致水濕停聚,形成更複雜的病證。
痰淋的辨證需結合全身症狀,尤其重視痰濕的表現,方能準確用藥,達到化痰通淋之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