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痰瘤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痰瘤
痰瘤為中醫外科病名,屬瘤病之一,多因痰濕凝滯、氣機不暢所致。其特徵為局部腫塊綿軟,形似脂肪結聚,好發於腮下、肋腹等處,屬中醫「痰核」範疇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痰瘤的形成與「痰濕內蘊」及「氣滯」密切相關。痰濕為體內水液代謝失常所生之病理產物,若因飲食不節、脾虛失運,或情志鬱結導致氣機阻滯,痰濕隨經絡流注,聚積於皮下,日久結為痰瘤。清代《外科問答》記載:「痰瘤生於腮兩旁,或肋腹等處」,正說明其好發部位與痰濕流注特性相關。
臨床表現
痰瘤初期多呈桃李大小,漸長可大如茄,觸之柔軟如綿,不痛不癢,表面皮膚色澤如常。若日久不治,可能穿潰流出黏稠如豬腦髓狀物質,此為痰濕腐化之象。其質地與癭瘤(甲狀腺腫)或血瘤(血管瘤)有別,後者多伴隨紅腫或硬結,而痰瘤以「軟而不堅」為特點。
辨證分型與治法
痰瘤的治療需依其部位及體質辨證,分為「上體」與「下體」兩類:
-
上體痰瘤(如腮、頸、肩背):
- 病機:多與肺胃鬱熱、風痰上擾相關。
- 方藥:選用《外科問答》所載「清上解郁湯」,以疏風清熱、化痰散結為主,常用藥如半夏、陳皮、茯苓、黃芩等。
-
下體痰瘤(如肋腹、下肢):
- 病機:多因脾虛濕盛,痰濁下注。
- 方藥:以「解下除濕湯」為主方,健脾利濕、化痰通絡,藥如蒼朮、白朮、澤瀉、薏苡仁等。
外治與調理
除內服藥外,古時亦配合外敷化痰散結之品,如南星、半夏研末調敷。若痰瘤潰破,需化腐生肌,外用黃連、黃柏等清熱燥濕之藥。然中醫強調「治痰先治氣」,故調理氣機為根本,如配合針灸取穴豐隆、足三里等以健脾化痰。
與現代醫學關聯
痰瘤的表現近似現代醫學的「脂肪瘤」或「囊腫」,但中醫更重視整體辨證,認為局部腫塊僅為痰濕外顯之標,其本在於臟腑功能失調,故治療上不獨攻痰,更需調理脾肺、疏暢氣機。
此病記載見於古籍,反映中醫對痰證致病的深入觀察,其治法亦體現「同病異治」的辨證思維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