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痰蒙心包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痰蒙心包

痰蒙心包,又稱痰迷心竅,為中醫病機與證候名詞,指因痰濁之邪蒙蔽心竅,導致神明失守,出現神志異常的一類病證。心包為心之外圍,代心受邪,痰濁上擾心包,可阻蔽心神,引發意識昏蒙、言語錯亂等症狀,屬中醫「痰證」範疇。

病因病機

  1. 痰濁內生:多因脾失健運,水濕停聚成痰,或肝鬱化火,灼津為痰,痰濁隨氣機上逆,蒙蔽心包。
  2. 外感誘發:濕熱或溫病過程中,熱邪煉液成痰,痰熱互結,內陷心包。
  3. 情志所傷:憂思鬱怒,氣機不暢,痰氣交阻,上擾心神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神志異常:意識模糊、表情淡漠,或突然昏仆、喉中痰鳴。
  • 言語障礙:喃喃自語、答非所問,甚則失語。
  • 伴隨症狀:胸悶氣促、舌苔厚膩(白膩或黃膩),脈滑或弦滑。
  • 痰熱與痰濕之別
    • 痰熱蒙竅:兼見面赤、煩躁、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    • 痰濕蒙竅:多見嗜睡、倦怠、舌淡胖苔白膩,脈濡滑。

相關典籍與理論

  • 《丹溪心法》提出「痰迷心竅」之說,強調「百病多由痰作祟」,痰濁可擾亂五臟功能。
  • 《溫病條辨》論述溫病熱陷心包時,提及「痰熱蒙蔽」之證,以神昏譫語為特徵。

辨證要點

痰蒙心包需與熱入心包瘀阻腦絡等證鑑別:

  • 熱入心包:高熱神昏、舌絳少苔,屬溫病危候,無明顯痰象。
  • 瘀阻腦絡:多有頭痛固定、舌紫暗,瘀血徵象顯著。

此證常見於中醫「癲證」、「中風」、「溫病」等疾病過程中,治療以化痰開竅為大法,依痰熱或痰濕屬性,選用黃連溫膽湯、滌痰湯等方劑加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