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痰迷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痰迷
痰迷為中醫病證名,指痰濁壅塞、蒙蔽心竅,導致神識昏蒙或氣機窒塞之證候。《釐正按摩要術》記載:「小兒痰壅氣塞,呀呷作聲;甚至痰漫竅閉,如痴如迷;甚至痰塞喉間,吐之不出,咽之不入,在小兒為尤多。」此證多因痰濕內生,或外邪引動伏痰,痰隨氣逆,上擾清竅所致,常見於小兒,然成人亦可能發生。
病因病機
痰迷之形成,與肺、脾、腎三臟功能失調密切相關:
- 脾虛生痰:脾主運化水濕,若脾失健運,則水濕停聚成痰,痰濁上泛。
- 肺氣不宣:肺為貯痰之器,痰濕阻肺,宣降失常,痰隨氣逆,閉塞喉間或心竅。
- 肝風夾痰:情志鬱結或肝陽化風,風痰上擾,壅塞經絡竅隧。
- 腎虛水泛:腎陽不足,水液不化,痰濕內停,上蒙清竅。
臨床表現
痰迷之證輕重不一,常見症狀包括:
- 痰聲漉漉,喉間呀呷作響。
- 神識昏蒙,表情呆滯,甚或如痴如迷。
- 胸悶氣促,痰涎壅盛,咳吐不利。
- 小兒可見驚搐、呼吸急促,成人或兼見眩暈、肢體麻木。
治療原則
以豁痰開竅為主,佐以理氣、熄風、健脾等法,依證型選方:
- 滌痰湯加減:主治痰迷心竅,方中半夏、陳皮、茯苓化痰燥濕,膽南星、枳實豁痰開竅,人參、甘草扶正。若兼熱象,可加黃芩、竹瀝;痰盛氣逆者,加蘇子、白芥子。
- 針刺療法:取天突穴以通利氣道,內關穴寬胸化痰,配合豐隆穴(化痰要穴)、膻中穴調氣降逆。
- 推拿療法(小兒適用):
- 分陰陽:調和氣血,平衡陰陽。
- 推三關、退六腑:溫通或清解,依寒熱辨證施術。
- 推肺經、心經:宣肺化痰,寧心安神。
證型辨異
痰迷需與痰火擾神、痰厥等證鑑別:
- 痰火擾神:兼見煩躁譫語、面赤口渴,屬痰熱互結,治當清心滌痰。
- 痰厥:突然昏仆、四肢厥冷,因痰阻氣機,急宜湧吐痰涎。
痰迷一證,總以痰濁為病理核心,治療需辨明寒熱虛實,結合臟腑功能調理,方能標本兼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