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痰秘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痰秘
痰秘為中醫病名,屬便秘之一類,主要由痰飲濕熱蘊滯腸胃,阻礙氣機升降所致。其病機關鍵在於痰濁與濕熱互結,壅塞中焦,使腸道傳導失司,糟粕難以下行,從而形成便秘。
病因病機
- 痰飲內停:多因脾虛失運,水濕不化,聚而成痰,痰濁流注腸胃。
- 濕熱蘊結:飲食不節,過食肥甘厚味,釀生濕熱,與痰相搏,阻滯氣機。
- 氣機不暢:痰濕鬱久,影響肺脾之氣升降,肺失肅降則大腸傳導無力,脾失健運則濕濁內停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大便黏滯不爽,或秘結難解,排便時有未盡感。
- 兼症:
- 頭面汗出,喘滿不舒。
- 胸脅痞悶,脘腹脹滿,按之濡軟。
- 眩暈耳鳴,腸鳴漉漉。
- 舌苔多厚膩,或黃或白,脈滑或弦滑。
治法與方藥
痰秘治療以化痰祛濕、通降氣機為主,佐以清熱或溫化,視痰濕寒熱屬性而定。
-
基本方藥(《張氏醫通》):
- 主方:半夏、茯苓、木香、檳榔、枳實、橘紅、香附、白芥子、姜汁、竹茹。
- 半夏、茯苓:燥濕化痰,健脾利水。
- 木香、檳榔、枳實:行氣導滯,破結通便。
- 橘紅、香附:理氣化痰,疏肝解鬱。
- 白芥子、姜汁:溫化寒痰,散結通絡。
- 竹茹:清化痰熱,和胃降逆。
- 主方:半夏、茯苓、木香、檳榔、枳實、橘紅、香附、白芥子、姜汁、竹茹。
-
加減應用:
- 若痰熱膠結甚者,加黃連、大黃(如小陷胸湯加減),以瀉熱通腑。
- 若痰涎壅盛,頑痰固結,可予 控涎丹(甘遂、大戟、白芥子)攻逐痰飲,但須謹慎使用,中病即止。
相關證候辨析
- 與一般便秘之別:痰秘特重於痰濕徵象,如胸悶、眩暈、苔膩等,不同於陰虛腸燥之乾結,或氣虛推動無力之虛秘。
- 與痰證關聯:痰秘為痰證表現於腸腑,若痰濁上擾,可兼見咳喘、癲癇;流注經絡,則見肢體麻木。
備考
痰秘一證,近代中醫亦歸於「功能性便秘」範疇,然其辨證須緊扣痰濕病理,不可妄用潤下或寒涼,以免加重痰濕凝滯。歷代醫家如朱丹溪強調「痰在腸胃,可下而愈」,提示通腑祛痰為重要治法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