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喘呼逆息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喘呼逆息
喘呼逆息為中醫病證名,指氣息上逆而喘,並伴有明顯的呵出聲,屬氣機逆亂、肺氣不宣之證。此名首見於《靈樞·衛氣失常》,原文載:「衛氣之留於腹中,蓄積不行,苑蘊不得常所,使人支脅胃中滿,喘呼逆息者,何以去之?」意指衛氣鬱滯於腹中,運行不暢,導致氣機壅塞,上迫於肺,引發胸脅脹滿、氣息急促而逆亂之症。
病因病機
喘呼逆息之成因,多與衛氣運行失調、肺氣壅滯相關。中醫認為,衛氣行於脈外,主司護衛肌表、溫養臟腑。若衛氣鬱滯於內,不得宣散,則氣機升降失常,上逆衝肺,肺失肅降,故見喘促、呼呵有聲。此外,外邪犯肺、痰飲內停、情志失調等因素,亦可導致肺氣上逆,加重喘呼之症。
臨床表現
患者多見呼吸急促,氣息不順,呼氣時伴有明顯呵聲,甚則胸脅脹滿、胃脘痞悶。若兼見痰濕內阻,可伴痰鳴;若因氣鬱化火,則見口乾、面赤。其脈象多弦滑或浮緊,舌苔或薄白或厚膩,視病因而異。
辨證論治
-
衛氣鬱滯型
- 治法:理氣解鬱,調和衛氣。
- 方藥:可選《靈樞》所載調理衛氣之法,或予四逆散加減,以疏肝理氣、宣通肺絡。
-
痰濕阻肺型
- 治法:化痰降氣,宣肺平喘。
- 方藥:二陳湯合三子養親湯,以燥濕化痰、降逆止咳。
-
肺熱氣逆型
- 治法:清泄肺熱,降氣平喘。
- 方藥:麻杏石甘湯加葶藶子、桑白皮,以清肺瀉熱、下氣定喘。
古籍探源
《靈樞》提出衛氣運行失常為喘呼逆息之關鍵,後世醫家如張仲景《金匱要略》進一步闡明痰飲、氣鬱所致喘證之辨治,補充其病機與治法。此證與「喘證」「上氣」等相關,然特徵在於氣息逆亂伴明顯呼呵聲,臨床須細辨其因,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