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痰母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痰母
痰母為中醫病機名詞,首見於《證治準繩·幼科》,專指小兒因乳食停滯或暑濕外侵,鬱久化熱,灼煉津液而成痰濁,痰濁凝聚不散,結為頑固痰塊之病理產物。此證多遷延日久,痰塊膠結難化,成為「齁(鼻合)」(即小兒痰喘氣促之症)的重要病因。
病因病機
- 乳食停滯:小兒脾胃嬌弱,若哺乳不節或飲食過量,運化不及,乳食積滯中焦,阻礙氣機,釀生濕濁。濕濁久鬱,化熱煎灼津液,凝結為痰,痰濁內聚而成痰母。
- 暑濕所侵:夏季濕熱之邪外襲,內困脾土,脾失健運,水濕停聚,與熱相搏,煉液為痰。痰濕互結,日久成塊,伏藏於肺或膈間,形成痰母。
病理特點
痰母屬「頑痰」範疇,其性黏滯膠結,難以咳吐或消導,常深伏於經絡臟腑。痰塊阻塞氣道,則引發齁喘(呼吸急促伴痰鳴);若痰熱擾神,可兼見煩躁不安;痰阻脾胃,則見納呆、脘痞等症。
與相關證候的區別
- 普通痰飲:多為新感或短期內形成,痰質較稀,易咳出,病位較淺。
- 痰母:屬痰飲之頑固者,病程長、痰質稠黏如膠,結塊難消,病位深伏,易引發反覆發作的喘嗽或癲癇等症。
中醫治療方向
歷代醫家對痰母的治療,強調「化痰散結」與「標本兼顧」。初起若屬痰熱實證,可用清熱化痰藥如黃芩、瓜蔞、膽南星;若痰結日久,需佐以軟堅散結之品,如海浮石、牡蠣;若兼脾虛,則配伍健脾滲濕之白朮、茯苓。外治法則可配合穴位貼敷(如肺俞、膻中),以助化痰通絡。
文獻溯源
《證治準繩》將痰母與小兒齁喘直接聯繫,指出其「痰伏膈上,遇觸即發」的特點,後世《幼科發揮》進一步闡述痰母與癲癇、驚風的關聯,擴展其病理範疇。清代《醫宗金鑑》則強調「痰母成巢,非攻不破」,主張分階段治療,先消導後調補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