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痰瘧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痰瘧

定義

痰瘧為瘧疾之一種,屬中醫內科病證範疇,其特徵為痰濁內結,與瘧邪相搏,臨床表現以寒熱往來、胸悶嘔吐、頭痛昏迷等為主。此病名首見於《醫學入門》,後世醫家如《證治匯補》、《雜病源流犀燭》等亦詳述其病因病機及治法。

病因病機

痰瘧之形成,多因夏季過食瓜果油膩之物,損傷脾胃,運化失司,水濕停聚,鬱而化熱,煉液成痰。痰濁內蘊,復感瘧邪,痰與瘧邪相搏,阻遏氣機,上擾清竅,故見寒熱交作、胸悶嘔吐,甚則神昏卒倒。

其病位主要在肺、脾、胃,涉及三焦氣化。痰濁阻滯,氣機不暢,則胸膈滿悶;痰熱上擾,則頭痛心悸;痰濁中阻,胃氣上逆,則嘔吐痰涎。若痰熱內結,腑氣不通,亦可見大便燥實之象。

臨床表現

痰瘧之典型症狀包括:

  1. 寒熱往來:熱多寒少,或寒熱交替發作。
  2. 胸膈滿悶:痰濁內結,氣機不暢,胸中痞滿不舒。
  3. 嘔吐痰涎:痰濁上逆,胃失和降,嘔吐頻作,吐出黏稠痰沫。
  4. 頭痛肉跳:痰熱上擾清竅,頭部脹痛,甚則肌肉瞤動。
  5. 神志異常:痰蒙心竅,可見昏迷卒倒,或精神恍惚。

診斷要點

  1. 脈象
    • 寸口脈浮大:痰濁上壅,宜吐之。
    • 關脈弦滑:痰濕內阻,宜化痰。
  2. 舌象:舌苔厚膩,或黃或白,質多偏紅。
  3. 兼證:若兼見胸滿熱盛、大便燥結,則為痰熱腑實之候。

治療原則

痰瘧之治,當以化痰截瘧為主,兼調氣機。根據痰之寒熱、病位深淺,分別採用吐、化、下等法。

方藥選用

  1. 痰結胸中,胸悶嘔吐

    • 二陳湯(半夏、陳皮、茯苓、甘草):健脾化痰,和胃止嘔。
    • 導痰湯(二陳湯加南星、枳實):加強化痰行氣之力,適用於痰濁壅盛者。
  2. 寒熱往來,痰瘧並作

    • 柴陳湯加草果(柴胡、黃芩、半夏、陳皮、茯苓、草果):和解少陽,化痰截瘧。
  3. 痰熱腑實,便秘胸滿

    • 大柴胡湯(柴胡、黃芩、半夏、大黃、枳實):和解通腑,瀉熱化痰。
  4. 氣虛痰阻,久瘧不止

    • 單人參湯:益氣扶正,助化痰濕。
    • 露姜飲(人參、生薑露):益氣溫中,截瘧化痰。

歷代醫家論述

  • 《醫學入門》:強調痰瘧因飲食不節,痰濕內生,治宜化痰和解,並提出柴陳湯加減之法。
  • 《證治匯補》:指出痰瘧有吐、化、下三法,需據脈證施治。
  • 《雜病源流犀燭》:詳述痰瘧痰結胸中之病機,主張以二陳湯、導痰湯化痰通絡。

痰瘧之辨治,體現中醫「痰瘀同病」及「標本兼顧」之特色,臨床需細審痰之性質與兼夾病邪,靈活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