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痰嘔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痰嘔

痰嘔,又稱痰飲嘔吐,為中醫病證名,屬嘔吐之一種特殊類型。此證首見於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卷十一,其載:「病者素盛今瘦,腸中瀝瀝有聲,食入即嘔,食與飲並出,名曰痰嘔。」意指患者原本體型豐腴,後漸消瘦,腹中常有水聲鳴響,進食後隨即嘔吐,且食物與水液一併吐出,此即痰嘔之典型表現。

病因病機

痰嘔之成因,主要與痰飲內停密切相關。痰飲為人體水液代謝失常所生之病理產物,其形成多因:

  1. 脾失健運:脾主運化水濕,若脾陽不足,運化失職,則水濕停聚,凝而為痰。
  2. 肺失宣降:肺為水之上源,主通調水道,若肺氣不利,水液不得布散,亦可聚濕成痰。
  3. 腎陽虛衰:腎主水,若腎陽不足,氣化無力,則水液泛濫,上逆為嘔。

痰飲停聚中焦,阻礙胃氣下降,胃失和降,上逆而嘔,故見食入即吐,甚則飲食物俱出。痰飲流動不居,故患者腹中常有瀝瀝水聲

臨床表現

痰嘔之主要症狀包括:

  • 嘔吐痰涎或清稀水液,或夾雜未消化食物
  • 脘腹脹滿,腸鳴漉漉
  • 體型由盛轉瘦(「素盛今瘦」)
  • 舌苔白滑或膩,脈弦滑

此證與一般嘔吐不同,其特點在於嘔吐物多為痰涎或水飲,且伴有明顯的痰飲內停之象。

治療原則

痰嘔之治,當以溫化痰飲、和胃降逆為主,常用方劑如:

  • 小半夏加茯苓湯:適用於痰飲停胃,嘔吐清水痰涎者。
  • 苓桂朮甘湯:適用於脾虛水停,痰飲上逆之嘔吐。
  • 二陳湯:為治痰基礎方,可隨證加減,如加生薑、砂仁以增強止嘔之效。

若兼有脾虛氣弱,可佐以六君子湯健脾化痰;若痰飲久鬱化熱,則可酌加黃連、竹茹等清熱化痰之品。

鑑別診斷

痰嘔需與其他嘔吐證型相區別:

  • 胃寒嘔吐:多因寒邪直中,嘔吐物清冷,伴脘腹冷痛,得溫則減。
  • 胃熱嘔吐:嘔吐物酸臭,口乾口苦,舌紅苔黃。
  • 食滯嘔吐:嘔吐酸腐未消化食物,脘腹脹痛,噯氣厭食。

痰嘔之關鍵在於痰飲內停,故治療時需標本兼顧,既化痰以治標,亦調理臟腑功能以杜絕痰飲再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