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痰痞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痰痞

痰痞為中醫病證名,屬痞證之一,指因痰氣鬱結、阻滯中焦所致的痞滿證候。其病機多因脾胃運化失常,水濕內停,聚而成痰,痰氣互結,壅滯於胸膈脘腹,導致氣機升降失司,遂成痞滿之症。

臨床表現
痰痞的主要特徵為心下(胃脘部)痞滿,按之不痛,或伴脅下疼痛,脈象多滑。患者常見胸膈滿悶、嘔惡、痰多黏稠,或見頭暈目眩、肢體困重等痰濕內停之象。若痰鬱化熱,則可能兼見口苦、煩躁、舌苔黃膩等熱象。

病因病機

  1. 痰氣互結:痰濕內生,與氣機鬱滯相互搏結,阻遏中焦,使氣血運行不暢,形成痞滿。
  2. 脾胃虛弱:脾失健運,水濕不化,聚濕生痰,痰濁中阻,影響氣機升降。
  3. 情志失調:憂思惱怒,肝氣鬱結,橫逆犯胃,氣滯痰凝,亦可誘發痰痞。

治療方藥
中醫治療痰痞以化痰行氣、健脾和胃為基本原則,根據痰之寒熱虛實,選用相應方劑:

  1. 砂枳二陳湯:適用於痰氣痞結於中脘者,方中砂仁、枳實理氣寬中,二陳湯(半夏、陳皮、茯苓、甘草)化痰燥濕,共奏化痰消痞之效。
  2. 順氣導痰湯:主治痰結胸滿,以導痰湯(半夏、陳皮、茯苓、甘草、膽南星、枳實)為基礎,加入行氣之品,增強化痰開鬱之力。
  3. 半夏瀉心湯:針對心下痞滿兼見發熱嘔吐者,此方寒熱並用,辛開苦降,調和脾胃,化痰消痞。
  4. 三聖散:若痰痞屬寒,症見心下積冷如覆杯,按之有水聲,熱手熨之如冰,脈沉遲者,可先用三聖散(瓜蒂、防風、藜蘆)湧吐痰涎,繼以白術調中湯溫中健脾,化飲消痞。

鑒別診斷
痰痞需與其他痞證相區別:

  • 氣痞:多因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所致,以脹滿無形、噯氣頻作為特點,脈多弦。
  • 食痞:因飲食積滯引起,脘腹脹滿拒按,噯腐吞酸,苔厚膩。
  • 血痞:瘀血內停所致,痞滿固定刺痛,舌質紫暗或有瘀斑。

痰痞的辨證須結合整體症狀與舌脈,明確痰濕與氣滯的輕重,方能對證施治。歷代醫家如《雜病源流犀燭》、《類證治裁》等,對此均有詳盡論述,可進一步參閱痞證、痰證等相關條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