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痰熱阻肺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痰熱阻肺
定義
痰熱阻肺為中醫病證名,指痰濁與熱邪互結,壅滯於肺絡,導致肺氣宣降失常的病理狀態。此證多因外感風熱、燥邪化火,或素體痰濕內盛,鬱久化熱,痰熱搏結於肺所致。
病因病機
- 外邪侵襲:風熱之邪由口鼻或皮毛犯肺,熱灼津液成痰;或燥邪化火,煉液為痰,痰熱膠結於肺。
- 內傷積熱:平素嗜食辛辣厚味,脾胃積熱,上蒸於肺;或情志鬱結,氣鬱化火,灼津成痰。
- 痰濕鬱久化熱:脾虛濕盛,痰濕內停,久蘊肺絡,鬱而化熱,形成痰熱互結之勢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咳嗽氣促、痰黃黏稠或帶血絲,胸悶脹痛。
- 兼症:
- 熱象:身熱煩渴、面赤唇紅、小便短赤、大便秘結。
- 痰阻:喉間痰鳴、咯痰不爽、舌質紅、苔黃膩。
- 脈象:滑數(痰熱內盛)、或弦滑(氣機鬱滯)。
證候分析
- 痰熱壅肺:熱邪燔灼,痰液黏稠,阻塞氣道,故見咳喘痰黃;熱傷肺絡則痰中帶血。
- 肺失宣降:痰熱內阻,肺氣上逆,故胸滿氣粗;腑氣不通則便秘。
- 舌脈佐證:黃膩苔主痰熱,滑數脈為痰熱搏結之象。
治法與方藥
- 治則:清肺泄熱、化痰平喘。
- 代表方劑:
- 麻杏石甘湯(《傷寒論》):適用於痰熱初起,表邪未盡者,以石膏清肺熱,麻黃宣肺平喘。
- 清金化痰湯(《統旨方》):黃芩、梔子清肺火,瓜蔞仁、貝母化痰散結,治痰熱壅盛之咳喘。
- 小陷胸湯(《傷寒論》):黃連配半夏、瓜蔞,專治痰熱互結胸膈之胸悶痰黃。
- 加減要點:
- 痰中帶血加白茅根、側柏葉涼血止血。
- 胸痛明顯加鬱金、桃仁活血通絡。
鑑別診斷
- 風熱犯肺:以表熱證為主(發熱惡風、咽痛),痰少色黃,脈浮數。
- 痰濕蘊肺:痰白量多易咯,苔白膩,脈濡滑,無明顯熱象。
- 肺陰虛火旺:乾咳少痰、舌紅少苔,兼潮熱盜汗等虛熱證。
相關典籍記載
- 《丹溪心法》:「痰因火動,宜先治火。」強調痰熱證當清火為先。
- 《醫宗金鑒》指出:「熱痰者,痰因火盛也……宜用清氣化痰丸。」
現代應用
此證常見於西醫學之急性支氣管炎、肺炎、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發作等,中醫辨證屬痰熱壅肺者,可參考上述治法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