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痰疝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痰疝
痰疝為中醫病名,指因濕痰內鬱,結聚於腹部而形成有形可觸之包塊。此症首載於《醫學入門》卷五,屬疝病之一,其特徵為痛處固定,觸摸時可覺明顯硬塊,與痰濕瘀阻、氣機不暢密切相關。
病因病機
痰疝多因脾胃運化失職,水濕停聚成痰,痰濁內蘊,阻滯氣血運行,久則結聚成形。痰濕屬陰邪,其性黏滯,易與氣血膠結,形成局部腫塊;加之肝氣鬱結或寒邪凝滯,進一步加重痰瘀互結,發為疝痛。
臨床表現
痰疝典型症狀為腹部包塊,觸之質地堅實,痛位固定,或伴脹悶感。痰濕重者,可見舌苔白膩、脈滑;若兼氣滯,則疼痛隨情緒波動而加劇;若寒痰凝滯,則遇冷痛甚,得溫稍緩。
治法與方藥
治療以理氣化痰、燥濕散結為主,佐以調暢氣機。
-
基礎方藥:
- 《醫學入門》載簡效方,以海浮石(清痰軟堅)、香附(疏肝理氣)研末,薑汁調服,取其化痰行氣之效。
- 若痰濕偏盛,可合用二陳湯(半夏、陳皮、茯苓、甘草)加減,以增強燥濕化痰之力。
- 氣滯明顯者,配伍柴胡疏肝散或木香檳榔丸,以疏解鬱滯。
-
隨證加減:
- 寒痰者,加乾薑、吳茱萸溫化寒痰;
- 痰瘀互結者,酌加桃仁、紅花活血散結;
- 脾虛濕困者,輔以白朮、蒼朮健脾燥濕。
古籍參考
《醫學入門》強調痰疝「痛有常處,形可觸及」,治法重痰氣並調。後世醫家如《張氏醫通》亦指出,痰疝需辨寒熱虛實,痰熱者可用黃連溫膽湯,痰寒者則宜導痰湯化裁。
痰疝之成,總屬痰濕為患,臨證需細審痰之兼夾,結合氣血調理,方能標本兼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