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痰甚喘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痰甚喘

證名,出自《雜病源流犀燭·咳嗽哮喘源流》,指因痰濁壅盛而加劇之氣喘。其證輕者類似痰喘、齁喘,重者則屬哮證範疇。

病因病機

痰甚喘之形成,多因肺、脾、腎三臟功能失調,水液代謝障礙,聚濕成痰,痰濁內蘊,上壅於肺,阻遏氣機,肺失宣降,故而喘促。具體可分為以下幾類:

  1. 外感引動:風寒或風熱之邪侵襲肺衛,肺氣鬱閉,津液不布,凝而為痰,痰氣交阻,發為喘逆。
  2. 飲食傷脾:過食肥甘厚味,損傷脾胃,運化失職,濕聚成痰,痰濁上犯於肺。
  3. 久病及腎:肺病日久,累及於腎,腎陽虛衰,水液不化,痰飲內停,或腎不納氣,虛喘夾痰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呼吸急促,喉間痰鳴,痰多黏稠,咳吐不利,胸悶氣逆。
  • 兼症
    • 若屬寒痰:痰色白質稀,畏寒肢冷,舌淡苔白滑,脈沉緊。
    • 若屬熱痰:痰黃稠黏,面赤煩熱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    • 若痰阻氣道甚者,可見喘息抬肩,張口呼吸,甚則鼻翼煽動。

辨證分型

  1. 痰濕壅肺:痰多色白,胸膈滿悶,納呆倦怠,舌苔白膩,脈濡滑。治宜燥濕化痰、降氣平喘,方如二陳湯合三子養親湯。
  2. 痰熱鬱肺:痰黃黏稠,身熱口渴,便秘尿赤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治宜清熱化痰、宣肺平喘,方如定喘湯或桑白皮湯加減。
  3. 寒飲伏肺:痰白清稀,背冷畏寒,遇寒喘甚,舌淡苔白,脈弦緊。治宜溫肺化飲、止咳平喘,方如小青龍湯。

相關鑑別

  • 痰喘:以痰多氣促為主,但喘勢較痰甚喘為輕,多無哮鳴音。
  • 齁喘:多見於小兒,以喉中齁齁有聲為特徵,痰濕偏重。
  • 哮證:發作時痰鳴如吼,呼吸困難,與痰甚喘重證相似,但哮證多有宿根,反覆發作。

治法要點

治療當以「化痰平喘」為大法,根據寒熱虛實配伍用藥。實證宜宣肺祛痰,虛證宜健脾溫腎,兼顧標本。外感引發者需解表化痰,內傷所致者當調理臟腑。

(按:本文所述方藥需依具體證候加減,臨床運用時應詳辨病機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