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喘呼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喘呼
喘呼為中醫證名,指患者喘息時呼吸聲粗大急促,多伴隨明顯的痰鳴或氣道阻塞之聲。此證首見於《黃帝內經》,如《素問·太陰陽明論》提及:「陽受之邪入六腑,則身熱不時臥,上為喘呼。」又《素問·水熱穴論》進一步闡述水病所致「下為胕腫大腹,上為喘呼,不得臥」,揭示其與肺腎功能失調密切相關。
病因病機
喘呼之成因,主要責之於肺、腎二臟。肺主氣司呼吸,若外感風寒暑濕之邪,或內傷痰飲壅滯,皆可致肺氣宣降失常,氣逆上衝而作喘呼。如《諸病源候論》所言:「肺主於氣,邪乘於肺則肺脹,脹則肺管不利,不利則氣道澀,故氣上喘逆。」此外,腎主納氣,若腎虛不攝,氣浮於上,亦能引發喘息有聲。
臨床特徵
- 呼吸聲粗:喘息時氣息急促,聲音洪大,甚則隔室可聞。
- 痰氣交阻:多兼痰鳴漉漉,因痰濕壅肺或熱痰膠結所致。
- 體位影響:嚴重者不得平臥,需倚息而坐,常見於水氣凌心射肺之證。
相關證型
- 痰喘:痰濁阻肺,喘促痰多,苔膩脈滑,治宜化痰降氣,如二陳湯合三子養親湯。
- 齁喘(哮證):喉中痰鳴如拽鋸,反覆發作,多因寒痰伏肺,遇誘因觸動而發,方選射干麻黃湯。
- 腎不納氣:喘呼聲低,動則加劇,腰膝酸軟,治以補腎攝氣,如七味都氣丸。
古籍論述
《醫宗金鑒》析喘呼為「肺實氣壅」,強調邪實閉肺之病機;《景岳全書》則分虛實,實喘「邪在肺臟」,虛喘「氣短似喘,出多入少」,需辨證施治。
此證常見於現代醫學之慢性阻塞性肺病、支氣管哮喘等疾患,然中醫辨證尤重臟腑氣機之調和,臨床須結合四診,明辨標本虛實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