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痰濕帶下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痰濕帶下

痰濕帶下為婦科常見病證,屬帶下病範疇,多因脾虛運化失司,水濕內停,聚而成痰,流注下焦,損傷任脈、帶脈所致。其病機核心在於「脾虛濕盛,痰濁下注」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脾虛失運:素體脾虛,或飲食不節、勞倦過度,損傷脾陽,脾失健運,水濕不化,聚濕成痰。
  2. 痰濕下注:痰濕內蘊,隨氣機升降,流注下焦,任脈不固,帶脈失約,發為帶下。
  3. 肝鬱乘脾:情志不暢,肝氣鬱結,橫逆犯脾,加重濕濁內停,形成痰濕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帶下量多,質地黏稠如痰,色白或微黃,氣味腥穢。
  • 兼症
    • 胸脘痞悶,納呆泛惡,或嘔吐痰涎。
    • 肢體困重,倦怠乏力,大便溏薄。
    • 舌苔白膩或滑膩,脈濡滑或弦滑。

證候分析
痰濕內阻,氣機不暢,故胸腹脹悶;濕濁上泛,則痰嗽、惡心;脾虛濕困,運化無力,故食少便溏;舌脈均為痰濕內停之象。

治法
以「健脾益氣、化痰除濕、升陽止帶」為原則,佐以疏肝理氣。

常用方劑

  1. 蒼附導痰丸(《葉氏女科證治》)

    • 組成:蒼朮、香附、陳皮、茯苓、半夏、南星、枳殼、生薑、甘草。
    • 功效:燥濕化痰,理氣健脾。適用於痰濕壅盛,兼氣機鬱滯者。
  2. 六君子湯加減

    • 基礎方: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陳皮、半夏。
    • 加味:常配伍蒼朮(增強燥濕)、柴胡(疏肝升陽)、升麻(升提止帶)。
    • 適用於脾虛為主,痰濕不化者。
  3. 完帶湯(《傅青主女科》)

    • 組成:白朮、山藥、人參、白芍、車前子、蒼朮、甘草、陳皮、柴胡、黑荊芥。
    • 功效:健脾疏肝,化濕止帶。適用於脾虛肝鬱,濕濁下注者。

辨證要點

  • 痰濕偏重:帶下黏稠如涕,苔厚膩,可加重化痰藥如膽南星、白芥子。
  • 脾虛明顯:倦怠乏力,加黃耆、黨參補益中氣。
  • 兼寒象:帶下清冷,加乾薑、桂枝溫化寒濕。

相關理論延伸

  • 任帶二脈失調:任脈主胞胎,帶脈約束諸經,痰濕困阻,二脈不固,故帶下綿綿。
  • 痰濕與體質:此證多見於肥盛之體,形盛氣虛,陽氣不運,易成痰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