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痰濕頭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痰濕頭痛

病證名,屬頭痛證型之一,因痰濕之邪上蒙清竅所致。《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云:「因於濕,首如裹。」明確指出濕邪侵擾可致頭部沈重不適。此證多因脾胃運化失司,水濕內停,聚而成痰,痰濕上泛,阻遏清陽,故發為頭痛。

臨床表現
頭痛特徵為沈重感明顯,或如布帛包裹頭部,伴隨頭部昏蒙不清。痰濕內阻,氣機不暢,故常見胸脘痞滿、噁心嘔吐、痰涎量多。發作時無明顯規律,舌苔多呈白膩,脈象滑或濡滑,反映痰濕內蘊之象。

病因病機
痰濕頭痛與脾胃功能密切相關。飲食不節、過食肥甘厚味,或勞倦傷脾,皆可致脾失健運,水濕停聚,釀生痰濁。痰濕屬陰邪,其性黏滯,易阻遏氣機,上蒙清竅則頭痛;流注中焦則胸悶嘔惡。此外,外感濕邪或久居濕地,亦可誘發或加重此證。

治法方藥
治療當以化痰祛濕、健脾和胃為主,佐以升清降濁。

  • 半夏白朮天麻湯:健脾化痰、平肝熄風,適用於痰濕夾肝風上擾之頭痛。
  • 芎辛湯:行氣活血、祛風化痰,針對痰濕阻絡兼氣滯者。
  • 導痰湯:燥濕化痰、理氣和中,主治痰濕壅盛、氣機逆亂之證。

鑒別要點
痰濕頭痛需與痰厥頭痛相區別。後者多因痰濁上逆、清陽被遏而驟發劇痛,甚則眩暈昏厥,屬急重之證;而痰濕頭痛以沈重昏蒙為特徵,病程較緩。此外,亦當辨別是否兼夾風、寒、熱等外邪,或氣虛、陽虛等本虛標實之候。

相關記載
歷代醫家對痰濕致痛多有闡述。如《丹溪心法》強調「無痰不作眩」,痰濕不僅致眩,亦為頭痛常見病因;《證治準繩》則指出「痰濕頭痛,必兼嘔逆」,提示痰濕上犯的典型見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