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痰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痰瀉(痰瀉)
病證名,又稱痰積洩瀉,屬中醫泄瀉範疇之一,其特徵為痰濕內阻,影響肺氣宣降,進而導致大腸傳導失司。《醫學入門·卷五》記載:「痰瀉,或瀉或不瀉,或多或少。此因痰留肺中,以致大腸不固。」指出痰濕滯留肺經,下擾腸腑,是本病核心病機。
臨床表現
痰瀉之泄瀉物多黏稠如白膠或蛋白狀,時瀉時止,輕重交替,常伴隨以下痰濕中阻之症:
- 頭暈惡心:痰濁上蒙清竅,擾及胃氣。
- 胸悶食減:痰濕困脾,氣機壅滯。
- 腸鳴:痰濕流注腸間,氣水相搏。
- 舌脈:苔白膩或微膩,脈弦滑,均為痰濕內停之象。
病因病機
- 痰濕源於脾肺:脾失健運,水濕聚而成痰,上貯於肺;肺為水之上源,痰阻肺氣,宣降失常,則大腸傳導紊亂。
- 肝氣乘犯:若兼見脈弦,提示肝氣鬱滯,橫逆犯脾,加重痰濕下注。
治療原則
以化痰祛濕為主,兼調肺脾氣機,分證論治如下:
- 痰濕偏盛:
- 方藥:節齋化痰丸(《醫學入門》)、海青丸(《丹溪心法》),或二陳湯(半夏、陳皮、茯苓、甘草)加減,如加蒼朮、厚朴以燥濕行氣。
- 若痰濁膠結,可選青州白丸子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,以天南星、白附子等豁痰通絡。
- 脾虛痰滯:
- 方藥:六君子湯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陳皮、半夏)益氣健脾,佐以化痰。
相關鑑別
- 痰積洩瀉:與痰瀉同類,但更強調痰濕積滯日久,瀉下物多夾黏液,腹痛隱隱,需加強消積導滯,如配合保和丸。
- 濕瀉:純因濕邪困脾,瀉下稀水,無痰黏之狀,宜用胃苓湯分利水濕。
古籍參考
《景岳全書·泄瀉》提及:「痰瀉者,其來驟,其去亦速。」強調痰瀉發病與緩解均與痰濕動態相關,治療需注重標本兼顧。
(本文依據中醫理論及古籍論述整理,未涉及現代醫學診療建議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