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痰血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痰血
證名,指痰液中經常夾雜血絲、血點或血塊。《不居集·卷十三》記載:「痰血,咳咯唾皆有之,兼顧血屑、血絲、血點是也。」此證多因肺絡受損,血溢脈外,與痰液相混而成,常見於肺結核、支氣管擴張及多種肺部感染性疾病。
中醫病機分析
痰血的成因與肺、脾、腎三臟功能失調密切相關:
- 肺熱傷絡:外感風熱或燥邪,灼傷肺絡,血溢成瘀,與痰相結。
- 陰虛火旺:久病或勞倦傷陰,虛火內熾,灼肺絡而致痰中帶血,多見顴紅、盜汗。
- 脾虛失統:脾氣虛弱,統血無權,血不循經,滲入痰中,常伴氣短乏力。
- 瘀血內阻:久病入絡,瘀血停滯,阻礙氣血運行,新血不得歸經,與痰互結。
臨床表現
痰血可隨咳嗽、咯吐或唾液排出,其狀可分:
- 血屑:痰中夾雜細碎血末。
- 血絲:痰液牽拉如絲狀血絡。
- 血點:痰中散布鮮紅或暗紅斑點。
- 血塊:痰液混有凝固血塊,多見瘀血重症。
相關證候辨析
- 咳血:血由肺來,隨咳嗽而出,量多鮮紅,病位偏深。
- 咯血:血出喉嚨,不伴咳嗽,常見於肺絡損傷初期。
- 唾血:血隨唾液而出,多與齒齦或上焦熱盛有關。
痰血一證,須結合全身症狀及舌脈辨證,如肺熱者舌紅苔黃,陰虛者舌紅少苔,脾虛者舌淡胖有齒痕,瘀血者舌質紫暗或有瘀斑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