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痰眼症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痰眼症
痰眼症為中醫眼科證候名,指眼部眵淚(眼部分泌物)稠濁如痰,黏膩膠結,甚則糊滿目眶之病證。此症名見於《廣勤軒遺稿》,屬外障眼病範疇,與五輪學說中「肉輪」(胞瞼)及「氣輪」(白睛)功能失調密切相關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痰眼症多因 痰濕壅滯 或 肺脾熱盛 所致:
- 痰濕上泛:脾為生痰之源,若脾失健運,水濕內停,聚而成痰,痰濕隨經絡上擾目竅,黏滯胞瞼及白睛,致眵淚黏稠如痰。
- 肺脾積熱:肺主氣,開竅於鼻,其氣通於目。若肺熱壅盛,或過食辛辣厚味,脾胃積熱,熱灼津液為痰,痰熱互結,循經上攻於目,則發為痰眼。
臨床表現
- 眵淚特徵:分泌物質地稠厚,色黃白或青黃,黏膩難拭,晨起時常膠結瞼緣,甚則封固眼瞼。
- 伴隨症狀:或見胞瞼腫脹、白睛紅赤、目澀癢痛,舌苔多厚膩或黃膩,脈滑數。
辨證分型
- 痰濕型:眵淚黏白量多,胞瞼浮腫,伴胸悶納呆,舌淡苔白膩,脈濡滑。
- 痰熱型:眵淚黃稠如膿,白睛赤腫,口渴煩熱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治法與方藥
- 痰濕型:治宜 健脾化痰、利濕明目,方選 二陳湯(半夏、陳皮、茯苓、甘草)合 五苓散加減,佐以菊花、決明子等清利頭目。
- 痰熱型:治宜 清肺瀉熱、化痰通絡,方用 瀉白散(桑白皮、地骨皮、甘草)合 溫膽湯,酌加黃芩、梔子以增清熱之效。
相關概念辨析
痰眼症與「眵淚」證相關,然眵淚泛指眼部分泌物異常,痰眼症則特指痰濕或痰熱所致之 眵淚黏稠如痰 者,病機更深一層。古籍《銀海精微》亦提及「膿淚」類似證候,然痰眼症更強調痰濁為患,治療需兼顧化痰與清熱、健脾等法。
(註:本文基於中醫典籍及理論闡述,未涉及現代醫學診療建議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