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痰噎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痰噎膈

痰噎膈,又稱痰膈,屬中醫「噎膈」病證範疇,指因痰濁阻滯於胸膈、食道,導致吞咽困難、飲食噎塞不下的病證。其名首見於《醫方考》卷二,與氣滯、血瘀、津虧等因素相關,然以痰濁為主要病機。

病因病機

  1. 痰濁內生:多因脾失健運,水濕不化,聚而生痰;或肺失宣降,津液停聚成痰。痰濁上阻食道,氣機壅滯,故見噎塞不適。
  2. 情志失調:憂思鬱怒,肝氣犯胃,氣滯津停,痰氣交阻於膈間,加重吞咽梗阻。
  3. 飲食不節:過食肥甘厚味,釀生濕熱,痰熱互結,纏滯咽喉胸膈,發為痰噎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吞咽時胸膈痞滿,食物難下,或食入即吐,痰涎壅盛。
  • 兼症:胸悶脘痞,噯氣頻作,舌苔厚膩,脈滑或弦滑。
  • 若痰鬱化熱,可見口乾黏膩、痰黃稠;痰瘀互結則見胸痛固定、舌質紫暗。

證型辨治

  1. 痰氣交阻

    • 特徵:吞咽梗阻隨情緒波動增減,胸膈脹滿,噯氣呃逆。
    • 治法:化痰開鬱,理氣降逆。
    • 方藥:旋覆代赭湯半夏厚朴湯加減。
  2. 痰熱互結

    • 特徵:食入格拒,痰涎黏稠,口乾苦,舌紅苔黃膩。
    • 治法:清熱化痰,和胃通膈。
    • 方藥:黃連溫膽湯小陷胸湯加減。
  3. 痰瘀阻絡

    • 特徵:病程日久,胸痛如刺,飲食難入,形體消瘦,舌紫暗有瘀斑。
    • 治法:化痰祛瘀,軟堅散結。
    • 方藥:啟膈散通幽湯加丹參、浙貝母等。

古籍論述

  • 《醫方考》指出痰膈因「痰飲停滯,氣道不利」,強調化痰行氣為要。
  • 《景岳全書·噎膈》提及:「痰膈者,痰氣壅塞,食飲不下」,主張分虛實論治,實者宜攻痰,虛者兼補脾腎。

痰噎膈之治,重在辨痰之寒熱虛實,結合氣血調理,以復脾胃升降之機,通利膈間氣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