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痰飲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痰飲

痰飲是一種中醫病名,出自《金匱要略·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》。痰飲指的是體內水濕不化所形成的病理產物,停留在體內。痰飲的形成主要與脾、肺、腎功能失調有關。

痰飲的臨床表現多種多樣,包括頭暈目眩、耳鳴、口眼瞤動;或是噯氣吞酸、嘈雜嘔噦;或咽嗌不利、吞嚥困難、咯絮狀粘痰;或心下停冰、心中冷痛;或做怪誕、鬼魅的夢;或足腕酸軟、腰背突然劇痛;或四肢骨節煩疼無定位,甚至手麻、臂痛像是挫傷;或是背部有一塊塊寒痛的區域;或表現為繞頸的腫塊;或是皮膚感到有蟲在爬行;或發為癲狂、中風;或感到心下怔忡、心悸,像有人將捕獲自己;或咳嗽、嘔吐;或嘔出冷涎、黑水、綠汁等。

對於痰飲的治療,應依據其病因、病性、病位等具體情況,進行辨證施治。

以下是痰飲的預防方法:

  1. 飲食調節:避免過食肥甘厚膩、生冷寒涼之物,以免損傷脾胃,引發痰飲生成。

  2. 良好的生活習慣:勞逸結合,避免過度勞累,以免消耗氣陰,導致痰飲生成。

  3. 體育鍛煉:適當運動,增強體質,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。

  4. 情緒管理:保持心情舒暢,避免情緒激動,以免肝氣鬱結,引發痰飲生成。

  5. 定期體檢:及早發現、早期治療,以免病情惡化。

痰飲是一種常見的內科疾病,其病因複雜,臨床表現多樣,治療方法也多樣化。因此,在治療痰飲時,必須針對患者的具體情況,進行辨證施治,以免延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