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痰飲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痰飲

病名,首見於《金匱要略·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》。中醫對「痰飲」之論述有廣義與狹義之分。廣義之痰飲泛指多種水飲病證,包含痰飲、懸飲、溢飲、支飲等;而狹義之痰飲則特指其中一類,即水濕停聚腸胃之證。

痰飲之成因與特性

痰飲由體內水液代謝失常、停聚不化所生。《赤水玄珠》云:「膠固稠粘者,痰也;清而稀薄者,飲也。」費伯雄進一步闡釋:「痰飲者,先生痰而後停飲,積水為病也。」(《醫醇剩義》)痰飲之形成,多因肺、脾、腎三臟功能失調,影響水液之運化與排泄,致使水濕內停,凝聚成痰飲。

痰飲之分類與臨床表現

後世醫家根據痰飲停聚部位與病程久暫,細分為多種類型,如:

  1. 流飲:水飲流動不定,症狀多變。
  2. 留飲:水飲久留某一部位,如胸脅或腸胃。
  3. 支飲:水飲停聚胸膈,致咳逆倚息、短氣不得臥。
  4. 溢飲:水飲泛溢肌表,見身體疼重、四肢浮腫。
  5. 懸飲:水飲停於脅下,咳唾引痛。
  6. 癖飲:水飲結聚成塊,固定不移。
  7. 伏飲:痰飲潛伏體內,遇外感或勞累則誘發。

痰飲之症狀複雜多端,常見者如:

  • 頭暈目眩、耳鳴、口眼瞤動。
  • 噯氣吞酸、嘈雜嘔噦、咽中異物感(梅核氣)。
  • 心下冷痛、夢寐怪誕、四肢酸軟或麻痛。
  • 皮膚蟲行感、癲狂、中風、心悸怔忡。
  • 咳吐黏痰、嘔吐冷涎,甚或黑水、綠汁等異物。

痰飲之治療原則

痰飲之治,當標本兼顧:

  • 治本:溫補脾腎,以恢復水液運化之能,常用方如苓桂術甘湯、金匱腎氣丸。
  • 治標:依痰飲類型選用利水、宣肺、逐飲等法,如十棗湯治懸飲,小半夏湯治支飲。

狹義痰飲(流飲)

《金匱要略》云:「其人素盛今瘦,水走腸間,瀝瀝有聲,謂之痰飲。」此指水飲停聚腸胃,致腹鳴、消瘦,治宜溫陽化飲,主方如苓桂術甘湯。此證後世亦稱「流飲」。

痰飲為中醫水濕病證之關鍵概念,其辨證需詳察病位與病性,方能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