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痰飲腹脹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痰飲腹脹
病證名,屬中醫腹脹範疇,指因痰飲停聚中焦或流注腸間,阻遏氣機而致的腹滿脹悶之證。此病名首見於《金匱要略·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》,其中記載「腹滿,口舌乾燥,此腸間有水氣」,並以己椒藶黃丸主治痰飲內結、水氣壅滯之腹脹。後世醫家如《症因脈治》進一步闡述其臨床特徵:「胸腹滿悶,怔忡喘急,短息倚肩,嘔惡痰涎,或腹中漉漉有聲。」
病因病機
痰飲腹脹的核心病機為脾胃運化失職,水液代謝失常,聚濕成痰,停蓄於腹中。痰飲屬陰邪,其性黏滯,易阻滯氣機,導致三焦水道不利。具體可分為:
- 脾陽不振:脾胃虛寒,無力溫化水濕,痰飲內生,積於脘腹。
- 肺失通調:肺為水之上源,若肺氣不降,水液不得下輸膀胱,反聚為痰飲。
- 肝氣犯脾:情志失調,肝鬱克脾,脾失健運,水濕停聚成飲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腹脹滿悶,按之濡軟不堅,或腹中鳴響(漉漉有聲)。
- 兼症:
- 上焦:胸悶、心悸(怔忡)、氣短喘促(倚息不得臥)。
- 中焦:噁心嘔吐、痰涎量多。
- 下焦:二便不利,或腸鳴輒轉。
- 舌脈:舌苔白滑或膩,脈多沉弦或滑。
辨證分型與治法
中醫治療以「溫化痰飲、宣暢氣機」為總則,依痰飲停聚部位與兼證選方:
- 痰阻胸膈(胸悶怔忡)
- 方藥:小半夏湯(半夏、生薑)合二陳湯(陳皮、半夏、茯苓、甘草),重在化痰降逆。
- 水飲迫肺(喘逆倚息)
- 方藥:葶藶大棗瀉肺湯,瀉肺行水以平喘。
- 痰濕中阻(嘔惡痰涎)
- 方藥:平胃二陳湯(蒼朮、厚朴、陳皮、半夏等),燥濕化痰、理氣和中。
- 痰飲流注腸間(腹中漉漉、水氣有聲)
- 方藥:導痰湯(半夏、南星、枳實等)逐痰通絡,或己椒藶黃丸(防己、椒目、葶藶子、大黃)分消水飲、前後通利。
相關鑑別
- 氣滯腹脹:脹滿攻竄,噯氣後減,脈弦,治宜疏肝理氣(如柴胡疏肝散)。
- 脾虛腹脹:腹脹時輕時重,食後尤甚,伴乏力便溏,治宜健脾益氣(如香砂六君子湯)。
此證與痰飲病(廣義四飲)及水腫病有交叉,然痰飲腹脹特重「痰、水、氣」三者互結,治療需標本兼顧,既化飲邪,亦調臟腑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