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痰飲霍亂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痰飲霍亂為中醫病證名,首載於《症因脈治·霍亂》。此證屬痰飲病兼見胃腸功能紊亂之候,其病機關鍵在於中焦脾虛失運,致水濕停聚成飲,痰濁壅滯中脘,阻遏氣機升降,發為上吐下瀉、腹痛痞滿等症。
病因病機 本證多因稟賦不足或飲食勞倦損傷脾陽,中州運化失職,水谷精微不得輸布,反聚為濕濁痰飲。痰飲停聚中脘,則氣機逆亂,清陽不升則泄瀉,濁陰不降則嘔吐;痰飲流注經絡,阻滯氣血,故見胸脅痞痛、腹中雷鳴;若痰飲上擾心神,可伴怔忡心悸。
臨床表現 主症可見:
- 脘腹症候:胸膈懊憹如物塞,心窩部痞硬悶痛,按之不減
- 嘔瀉特點:突然暴吐痰涎清水,瀉下物多夾黏液,腹痛陣作而不劇烈
- 痰飲特徵:嘔吐物多泡沫痰涎,腸鳴漉漉如走水聲
- 舌脈特徵:舌苔白滑厚膩,脈象多見滑大或沉滑,若兼熱象可見滑數脈
鑑別要點 與寒濕霍亂相異者,本證嘔吐物多挾黏稠痰液;與暑熱霍亂不同處,在於無明顯發熱口渴。若痰飲化熱,可見口黏苦、苔黃膩等兼證。
治療大法 以「蠲飲化痰、調和中焦」為總則,重在運脾復氣機:
-
基本方劑
- 二陳湯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:半夏、陳皮、茯苓、甘草,為治痰飲基礎方
- 平陳湯(《症因脈治》):平胃散合二陳湯,加強燥濕化痰之力
- 導痰湯(《傳信適用方》):二陳湯加南星、枳實,適於痰涎壅盛者
-
加減法
- 痰氣交阻:合旋覆代赭湯降逆化痰
- 腹冷痛甚:加乾薑、吳茱萸溫中化飲
- 心悸怔忡:佐茯苓甘草湯寧心化飲
轉歸預後 若及時蠲除痰飲,中氣得復則愈;若遷延失治,痰飲留伏可成窠臼,轉為支飲、懸飲等證。痰飲體質者易反覆發作,當重視病後調理。
此證雖名「霍亂」,實與疫癘所致真霍亂有別,乃指痰飲引發的胃腸功能紊亂,類似今之痰濕型急性胃腸炎。歷代醫家尤重「痰飲致亂」病機,如《丹溪心法》強調「痰之為物,隨氣升降,無處不到」,提示臨證需細辨痰飲徵象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