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痰飲咳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痰飲咳嗽乃中醫病證名,指因痰飲停聚所致之咳嗽證候,屬《金匱要略》所述痰飲病範疇。此證以咳嗽為主症,其病機關鍵在於水飲內停、肺氣失宣,臨床辨治須分標本虛實,詳察飲邪所在部位。

病因病機

痰飲咳嗽多因脾陽不振,水谷不化精微反聚為飲,上犯於肺;或肺氣虛寒,津液失布,停蓄成飲。其病理特徵為「飲邪流動」,可隨氣機升降而瀰漫三焦,尤易犯肺。如《醫門法律》所言:「膈上支飲最為咳嗽根底」,強調支飲內伏為此證之宿根,外邪引動則咳劇,無外感時亦能因飲邪漬肺致久咳難癒。

證型辨治

  1. 寒飲犯肺證
    症見咳嗽痰多、色白清稀或呈泡沫狀,遇寒加劇,胸膈滿悶,舌苔白滑。此屬飲停胸膈、肺氣上逆,治當溫肺化飲,方選小青龍湯(麻黃、桂枝、細辛配五味子)外散寒邪、內化水飲;若兼脾虛者,合用苓桂術甘湯健脾利水。
  2. 懸飲脅痛證
    咳嗽牽引脅肋刺痛,呼吸轉側痛增,痰涎壅盛,脈沉弦。此為飲停脅下、氣機痹阻,當峻逐水飲,方用十棗湯(甘遂、大戟、芫花配大棗)攻逐水邪;體質稍弱者改用控涎丹(甘遂、大戟、白芥子)緩攻痰涎。
  3. 腎陽虛衰證
    咳喘痰鳴,畏寒肢冷,面浮肢腫,小便不利,脈沉細。此乃腎陽不足、水飲內泛,治宜溫腎化氣行水,真武湯(附子、茯苓、白朮配生薑)溫陽利水;若兼腎不納氣,可選腎氣丸加五味子、沉香。

特殊治法

《丹溪心法附餘》提出「辰砂半夏丸」治痰飲咳嗽,取半夏燥濕化痰,辰砂鎮驚安神,適用於痰飲兼見驚悸不寐者。另可據痰質加減:痰稠難咯加海浮石、瓜蔞仁;痰清稀量多重用乾薑、細辛;久咳肺虛加人參、蛤蚧。

相關概念辨析

  • 痰飲:廣義指水液代謝失常之病理產物,此證特指飲邪致咳者。
  • 支飲:飲停胸膈,症見咳逆倚息不得臥,為痰飲咳嗽常見類型。
  • 懸飲:飲流脅下,以咳唾引痛為特徵,屬痰飲咳嗽之變證。

此證須與外感咳嗽、陰虛燥咳鑑別,關鍵在於痰質與全身陽氣盛衰。歷代醫家強調「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」,然具體用藥需據飲邪部位、臟腑虛實靈活變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