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痰飲嘔吐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痰飲嘔吐
病證名。屬中醫嘔吐證型之一,因痰飲內停、胃氣上逆所致。其特徵為嘔吐伴腸鳴漉漉、眩暈眼黑、時時惡心等症,首見於《金匱要略·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》,後世醫家如《症因脈治》進一步闡述:「痰飲嘔吐之證,嘔而腸鳴,眼黑眩暈,惡心頻作。」
病因病機
本證多因中陽不振,脾失健運,水穀不化精微反聚為痰飲,停積中脘。痰飲屬陰邪,得陽熱則上炎擾胃,遇陰寒則凝滯阻中,二者皆可引動胃氣上逆而嘔吐。其病位主要在脾、胃,涉及三焦氣化功能失調。
證候分型與治法
-
寒痰留飲
- 主證:嘔吐清水痰涎,脘悶不食,頭眩心悸,舌苔白滑,脈沉弦或遲。
- 病機:寒飲內停,陽氣不展,胃氣上逆。
- 方藥:
- 苓桂朮甘湯合二陳湯:溫陽化飲、和胃降逆,適用於痰飲停胃兼脾虛者。
- 小半夏加茯苓湯:專治水飲上逆之嘔吐,強調化飲止嘔。
-
痰熱中阻
- 主證:嘔吐黏稠痰涎,口苦心煩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- 病機:痰飲鬱久化熱,或素體陽盛,痰熱互結,擾亂胃腑。
- 方藥:
- 黃連溫膽湯:清熱化痰、和胃止嘔,適用於痰熱擾胃兼膽胃不和者。
- 梔連二陳湯:側重清泄痰火,適用於熱象明顯者。
古籍補充
《醫宗金鑒》指出:「痰飲嘔吐,當分寒熱,寒者溫之,熱者清之,總以化痰為要。」《丹溪心法》則強調「治痰先治氣」,臨證可佐枳殼、厚朴等理氣之品,助痰飲消散。
鑑別要點
需與肝氣犯胃之嘔吐區分,後者多見脅痛噯氣,脈弦;痰飲嘔吐則以痰涎量多、眩暈腸鳴為特徵。
(按:本文據中醫經典理論整理,未涉及現代醫學診療建議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