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痰飲胃脘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痰飲胃脘痛

病證名,屬中醫胃脘痛之一類,特指因痰飲內停於胃脘所引發之疼痛。此證多因脾胃運化失常,水濕停聚成痰飲,阻滯氣機,不通則痛。其特徵為胃脘部疼痛,伴隨痰飲內停之象,如腹中漉漉有聲、嘔吐清涎,或見手足寒冷、腰膝背脅抽掣作痛等全身症狀。

病因病機
痰飲胃脘痛之成因,主要與脾胃功能失調相關。飲食不節、過食生冷,或素體脾陽不足,皆可導致水濕不化,聚而成痰飲。痰飲停滯於胃脘,阻遏氣血運行,遂發為疼痛。此外,肝氣鬱結,橫逆犯胃,亦可加重痰飲內停,使病情纏綿難癒。

臨床表現

  1. 胃脘疼痛:痛勢或隱隱或劇烈,多伴脹滿感,按之或有水聲。
  2. 痰飲徵象:腹中漉漉有聲,時有嘔吐痰涎,口淡不渴,或喜熱飲。
  3. 兼症:手足不溫,甚則腰膝、背脅等處抽掣作痛,此因痰飲流注經絡,阻滯氣血所致。
  4. 舌脈:舌苔白滑或膩,脈多沉弦或滑。

治療方藥
中醫治療以化痰飲、和胃止痛為原則,常用方劑如下:

  1. 小胃丹:功專逐水消痰,適用於痰飲壅盛、疼痛劇烈者。
  2. 控涎丹:善攻逐痰涎,對於痰飲流注經絡之肢體抽痛尤宜。
  3. 三花神佑丸:利水消腫兼能瀉下,用於痰飲兼有實熱者。
  4. 芎夏湯:燥濕化痰、行氣止痛,主治痰飲停胃之脘痛。
  5. 加味二陳湯:以二陳湯為基礎,加強化痰和胃之效,適用於痰濕偏重者。
  6. 加味枳術丸:健脾消痞,兼化痰飲,適合脾虛痰滯之輕證。

鑑別診斷
需與痰積脘痛相區別。痰積脘痛多因痰濁與食積互結,痛處固定拒按,伴噯腐吞酸;而痰飲胃脘痛以水飲流動為特徵,痛勢多隨體位變動而變化。

補充說明
痰飲胃脘痛之辨證,須注重痰飲之寒熱屬性。若兼見口苦、苔黃膩,屬痰熱互結,可酌加黃連、竹茹;若畏寒肢冷、舌淡白,則屬寒痰,宜加乾薑、桂枝溫化。此外,久病痰飲易傷脾陽,治療後期可佐以苓桂術甘湯類方溫脾固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