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痰飲脅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痰飲脅痛
痰飲脅痛為中醫病證名,指因痰飲流注脅肋所致之疼痛。《金匱要略·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》云:「留飲者,脅下痛引缺盆,咳嗽則轉甚。」明確指出痰飲停聚脅下可引發牽引性疼痛,並隨咳嗽加劇之特點。
病因病機
此證多因肺脾腎三焦氣化失司,水液代謝失常,聚濕成痰,流注肝膽經絡。足厥陰肝經布脅肋,痰飲阻滯經氣,則脅下脹痛;若痰飲上逆迫肺,可見咳嗽氣急。《東醫寶鑒·外形篇》進一步闡述:「痰飲流注厥陰之經,亦能使脅下痛,病則咳嗽、氣急引脅痛。」說明痰飲隨經絡流竄,可致氣機升降失常,形成咳、痛並見之證。
證候特點
- 疼痛性質:脅肋脹痛或刺痛,咳嗽、轉側時痛勢加劇,可牽引缺盆(鎖骨上窩)。
- 兼症:常見咳嗽痰多、胸悶氣促,痰色白黏或清稀,舌苔白滑或膩,脈弦滑。
- 痰飲分型:
- 懸飲(類今胸膜積水):脅痛劇烈,呼吸轉側受限,或見肋間飽滿,方選十棗湯、控涎丹逐水攻下。
- 痰濁阻絡:痛勢較緩而持續,伴痰多黏膩,導痰湯(半夏、陳皮、茯苓、南星等)化痰通絡。
治法方藥
- 導痰湯(《赤水玄珠》):主治痰濁壅盛之脅痛,以燥濕化痰、行氣止痛為長,適用於苔膩脈滑者。
- 十棗湯(《傷寒論》):專攻懸飲實證,以甘遂、大戟、芫花峻逐水飲,佐大棗護胃,適用於水飲停聚之劇痛。
- 控涎丹(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):祛痰逐飲力遜於十棗湯而性稍緩,宜於痰飲留滯日久者。
相關鑑別
- 停飲脅痛:與痰飲脅痛同屬水飲為患,然停飲多責之於水濕內停,痛處固定且濡軟,治法側重溫陽化飲。
- 肝氣鬱結脅痛:以脹痛走竄、情緒誘發為特點,無痰飲見證,宜疏肝解鬱,如柴胡疏肝散。
此證臨床須辨痰飲之寒熱虛實,結合四診,尤重舌脈與痰質,以定攻逐、溫化或健脾之法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