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痰飲挾燥火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痰飲挾燥火

痰飲挾燥火為中醫病證名,屬「痰飲咳嗽」之一種證型,其特點為痰飲內停與肺燥火熱並見,形成上燥下飲之複雜病機。此證首見於清代醫家邵仙根所著《傷寒指掌》,書中記載:「凡咳嗽,喉中燥痛或癢,仍不渴飲者,此痰飲挾燥火也。」指出患者雖有咽喉乾燥、疼痛或發癢等燥火之象,卻無明顯口渴,此乃脾家痰飲內阻、津液不布,而肺家燥火燔灼所致。

病機分析

  1. 痰飲內停:脾失健運,水濕不化,聚而成飲,痰飲停聚中焦,故患者雖有燥象卻不覺口渴,此為「飲邪內阻,津不上承」之表現。
  2. 肺燥火熱:肺為嬌臟,易受燥火所傷,或因外感燥邪,或因內熱上炎,導致咽喉燥癢疼痛,乾咳少痰,痰黏難咯。
  3. 氣機不暢:痰飲阻滯氣機,肺失宣降,進一步加重咳嗽與燥熱之象。

治法與方藥

治療此證需標本兼顧,既需「理氣分熱」以清肺燥,又需「逐脾家飲」以化痰濕,不可因咽喉燥痛而過用寒涼滋膩之品,以免礙脾助濕。

主方選用

  • 《傷寒指掌》推薦方:半夏、茯苓健脾化飲;重用橘紅、杏仁宣肺理氣;川郁金開鬱通滯;栝樓皮寬胸化痰;白通草利濕清熱;冰糖炒石膏清肺火而不傷胃。
  • 溫膽湯加味:若兼見膽胃不和、心煩失眠,可用溫膽湯(半夏、陳皮、茯苓、甘草、竹茹、枳實)加杏仁、栝樓皮、石膏等,以增強清熱化痰之效。

相關證候辨析

  • 與單純痰飲咳嗽之別:痰飲咳嗽多見痰多稀白、胸悶苔膩,而本證兼有燥火,故見喉燥、痰黏。
  • 與陰虛肺燥之別:陰虛者多見口乾渴、舌紅少苔,而痰飲挾燥火者雖喉燥卻不渴,舌苔或膩或薄黃。

此證體現中醫「寒熱錯雜」「燥濕相兼」之病機特點,臨床需細辨痰飲與燥火之輕重,靈活調整治則與用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