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痰飲眩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痰飲眩暈,病證名。指痰飲病以眩暈為主證者。又有「醉頭風」之異名。《金匱要略》論痰飲,有「心下有痰飲,胸脅支滿,目眩……」、「心下有支飲,其人苦冒眩……」等記述。臨床有風痰眩暈、痰火眩暈、濕痰眩暈、停飲眩暈、實痰眩暈、虛痰眩暈等。

痰飲眩暈的病因病機

痰飲眩暈的病因,主要有以下幾方面:

  • 飲食不節,過食肥甘厚味,損傷脾胃,脾失健運,水濕內停,化生痰飲。
  • 情志不遂,肝失疏泄,氣機郁滯,痰飲內生。
  • 外感風寒,寒邪客於肺,肺失宣降,津液凝聚而成痰飲。
  • 久病體虛,正氣不足,痰飲內生。

痰飲眩暈的臨床表現

痰飲眩暈的臨床表現,主要有以下幾方面:

  • 眩暈:頭暈目眩,或伴有眼前黑花,重者可出現天旋地轉,甚至不能站立。
  • 頭痛:頭痛多為脹痛,或伴有沉重感。
  • 耳鳴:耳鳴多為低沉,或伴有耳聾。
  • 噁心嘔吐:噁心嘔吐多為清水樣,或伴有痰涎。
  • 胸悶氣短:胸悶氣短多為輕微,或伴有咳嗽痰多。
  • 舌苔白膩:舌苔多為白膩,或伴有齒痕。
  • 脈滑或弦滑:脈象多為滑或弦滑。

痰飲眩暈的診斷

痰飲眩暈的診斷,主要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,結合痰飲的病因病機,進行綜合分析,作出診斷。

痰飲眩暈的治療

痰飲眩暈的治療,主要以化痰祛飲、通絡止眩為主。常用方藥有:

  • 半夏白朮天麻湯:半夏、白朮、天麻、茯苓、陳皮、甘草。本方具有化痰祛飲、通絡止眩的功效,適用於痰飲眩暈、頭暈目眩、耳鳴耳聾、噁心嘔吐等症。
  • 天麻鉤藤飲:天麻、鉤藤、石決明、白蒺藜、茯苓、甘草。本方具有平肝息風、化痰祛飲的功效,適用於痰飲眩暈、頭暈目眩、耳鳴耳聾、肢體麻木等症。
  • 加味旋覆代赭湯:旋覆花、代赭石、白朮、茯苓、陳皮、甘草、半夏、天麻、鉤藤。本方具有降逆止嘔、化痰祛飲的功效,適用於痰飲眩暈、頭暈目眩、噁心嘔吐等症。

痰飲眩暈的預防

痰飲眩暈的預防,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:

  • 飲食宜清淡,少食肥甘厚味,多吃蔬菜水果。
  • 保持心情舒暢,避免情緒激動。
  • 適當鍛鍊身體,增強體質。
  • 注意勞逸結合,避免過度勞累。
  • 定期體檢,早期發現和治療相關疾病。

痰飲眩暈是一種常見的疾病,如果出現相關症狀,應及早到醫院就診,以免延誤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