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痰飲眩暈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痰飲眩暈
痰飲眩暈為中醫病證名,指因痰飲內停所致之眩暈,屬痰飲病範疇。此證以頭暈目眩為主要表現,古人亦稱「醉頭風」,形容其暈眩如醉酒之狀。《金匱要略》論痰飲病時,提及「心下有痰飲,胸脅支滿,目眩……」及「心下有支飲,其人苦冒眩……」等描述,揭示痰飲上擾清竅、蒙蔽清陽,乃致眩暈之病機。
病因病機
痰飲為體內水液代謝失常所生之病理產物,多因脾失健運、肺失宣降、腎失氣化,致水濕停聚而成。痰飲既成,隨氣機升降,上犯頭目,則發為眩暈。其病位主要在脾、肺、腎三臟,與三焦氣化功能密切相關。
臨床分型與證候特點
-
風痰眩暈
- 痰飲兼夾風邪,風痰上擾。
- 證見眩暈劇烈,頭重如裹,或伴嘔惡、耳鳴,舌苔白膩,脈弦滑。
- 常見於內耳眩暈症(如梅尼埃病)。
-
痰火眩暈
- 痰飲鬱久化熱,痰熱上攻。
- 證見頭暈目眩,心煩口苦,痰黃黏稠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- 多見於肝膽鬱熱兼痰濕者。
-
濕痰眩暈
- 痰濕內盛,困阻清陽。
- 證見頭暈沉重,胸悶脘痞,倦怠嗜臥,舌胖苔白膩,脈濡滑。
- 與脾虛濕盛體質相關。
-
停飲眩暈
- 水飲停聚,上凌清竅。
- 證見眩暈伴心悸、嘔吐清水,或小便不利,舌淡苔水滑,脈沉弦。
- 類似於現代醫學之耳源性眩暈或胃源性眩暈。
-
實痰眩暈
- 痰濁壅盛,氣機阻滯。
- 證見眩暈劇作,痰多聲濁,胸膈滿悶,舌苔厚膩,脈實有力。
-
虛痰眩暈
- 脾腎氣虛,痰飲內停。
- 證見眩暈時作,勞累加重,氣短乏力,舌淡苔滑,脈虛弱。
治療原則
中醫治痰飲眩暈,以「化痰祛飲」為大法,依證型配伍不同治法:
- 風痰者,宜熄風化痰,如半夏白朮天麻湯。
- 痰火者,宜清熱化痰,如黃連溫膽湯。
- 濕痰者,宜健脾燥濕,如二陳湯加減。
- 停飲者,宜溫陽化飲,如苓桂朮甘湯。
- 虛痰者,宜補脾益腎,佐以化痰,如六君子湯合腎氣丸。
痰飲眩暈之辨證,須結合全身症狀及舌脈,區分寒熱虛實,方能標本兼治。歷代醫家對此證論述豐富,除《金匱要略》外,《丹溪心法》強調「無痰不作眩」,而《醫學心悟》則詳述痰飲致眩之虛實治法,可進一步參閱相關文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