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喘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喘動

「喘動」一詞出自《素問·舉痛論》,原文記載:「或喘動應手者」,此處「喘」當為「揣」之誤,因字形偏旁相近而致訛。「動」於此處非指動作,而是具有「痛」之義,故「喘動」實指按壓患處時,疼痛隨之反應,甚或觸及脈動之狀。

在中醫理論中,此現象與氣血運行失調密切相關。《舉痛論》主要探討各類疼痛之成因,認為「喘動應手」乃因局部氣血瘀滯,經絡受阻所致。當邪客於經脈,氣血不得暢行,聚而為瘀,按之則氣血激盪,故疼痛明顯,甚或觸及搏動感。此類症狀常見於癥瘕積聚、跌打損傷,或內傷氣血瘀結之證。

從病機分析,「喘動」多屬實證,與「按之痛減」的虛證形成對比。《內經》強調「不通則痛」,此處「喘動」正是氣血壅滯、「不通」之具體表現。後世醫家如張景岳進一步闡發,認為此類疼痛多因寒凝、熱鬱、痰阻或血瘀,導致經脈拘急,氣血逆亂,按壓時加劇其滯澀,故痛感更甚。

在臨床辨證中,「喘動應手」可作為診斷依據之一。若見局部腫硬、按之痛且伴有搏動感,常提示瘀血內停,治法宜活血化瘀、行氣通絡,方如血府逐瘀湯、復元活血湯等加減。若因寒邪客脈所致,則需溫經散寒,選用當歸四逆湯之類。

此概念亦反映中醫「以痛為腧」的治療思想,即通過按壓反應點(如阿是穴)判斷病位與病性,進而施以針灸或推拿手法,疏通局部氣血。後世傷科與針灸學中,對「喘動」現象的觀察,進一步強化了「動態辨證」與「觸診」在診療中的重要性。

綜言之,「喘動」一詞雖因傳抄致誤,然其內涵深刻體現中醫對疼痛機理的認識,並為後世辨證論治提供重要線索。透過此現象,可窺見古人對氣血運行與病理反應的細微觀察,以及對經絡理論的靈活運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