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痰暈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痰暈
病證名,首見於《世醫得效方》卷三,屬眩暈證型中較常見者。其病因多與痰飲內停、阻遏清陽有關,臨床表現以頭暈目眩為主,常伴隨胸悶、嘔惡、痰多等症,為中醫內傷眩暈之重要類型。
病因病機
《症因脈治·內傷眩暈》指出:「痰飲眩暈之因,飲食不節,水谷過多,胃強能納,脾弱不能運化,停留中脘。」說明痰暈的形成與脾胃功能失調密切相關。若飲食不節,過食肥甘厚味,或脾虛失運,水濕停聚中焦,則可化生痰飲。痰濁內蘊,上蒙清竅,阻滯氣機,使清陽不升、濁陰不降,故而引發眩暈。
痰飲之生成又分寒熱:
- 有火者:痰濕鬱久化熱,形成痰火,上擾清空。
- 無火者:痰飲停聚不化,凝結為飲,阻滯中焦氣機。
臨床表現
痰暈除眩暈外,常見以下兼症:
- 胸脘痞滿:痰濕中阻,氣機不暢,故覺胸悶、噁心。
- 痰多嘔惡:痰飲上逆,則泛吐痰涎,或喉中漉漉有聲。
- 頭痛心悸:痰濁上蒙,或痰火擾心,可伴頭痛、心悸不安。
- 舌脈特徵:舌苔多膩(白膩為寒痰,黃膩為痰熱),脈象滑或弦滑。
辨證分型
痰暈依病性與兼證不同,可分為以下類型:
-
濕痰眩暈
- 痰濕偏盛,眩暈伴頭重如裹,胸悶泛惡,苔白膩,脈濡滑。
- 治宜燥濕化痰,方用半夏白朮天麻湯加減。
-
風痰眩暈
- 痰濁兼肝風內動,眩暈劇烈,嘔吐痰涎,或見肢體麻木,苔膩,脈弦滑。
- 治宜熄風化痰,方選半夏天麻白朮湯合鉤藤飲。
-
痰火眩暈
- 痰熱上擾,眩暈伴心煩口苦,痰黃黏稠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- 治宜清熱化痰,方用黃連溫膽湯加減。
-
實痰眩暈
- 痰濁壅盛,體質壯實,眩暈劇烈,痰聲漉漉,苔厚膩,脈滑實。
- 治宜攻逐痰飲,可選導痰湯或滾痰丸。
-
虛痰眩暈
- 脾虛痰盛,眩暈時發時止,乏力納呆,舌淡胖有齒痕,脈細滑。
- 治宜健脾化痰,方用六君子湯加減。
相關古籍論述
- 《丹溪心法》強調「無痰不作眩」,認為痰濕為眩暈主因之一。
- 《醫學心悟》指出痰暈需辨寒熱虛實,治法當以化痰為本,兼顧調理脾胃。
痰暈一證,總屬本虛標實,其治當以化痰祛濕為主,並需結合體質與兼證,調理臟腑功能,尤重健脾以絕痰源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