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痰躁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痰躁

病證名,指因痰火內擾而致躁煩不安之證候。首見於明代龔廷賢《萬病回春·痰飲》(原文誤「躁」為「燥」),後世醫家如《重訂通俗傷寒論·夾痰傷寒》進一步闡述:「咳嗽不爽,胸中氣悶,夜不得眠,煩躁不寧者,此火痰郁遏胸膈也。名曰痰躁。」

病因病機

痰躁屬「痰火擾神」範疇,其成因多與以下因素相關:

  1. 痰火互結:情志不遂、氣鬱化火,灼津成痰,痰火膠結,上擾心神。
  2. 外感誘發:傷寒或溫病過程中,邪熱內傳,與體內痰濕相搏,鬱而化火,壅滯胸膈。
  3. 臟腑失調:肺失宣降、脾失健運,水濕停聚成痰,久而化熱,痰熱內蘊,擾亂心神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心煩躁擾、坐臥不寧,甚則言語錯亂,夜寐難安。
  • 兼症:胸悶氣促、咳嗽痰黏難咯,或見口乾苦、面赤、舌紅苔黃膩、脈滑數。
  • 特徵:躁動與痰證並見,痰火鬱閉胸膈,影響心神安寧。

治法與方藥

痰躁治療以「清熱化痰、開鬱除煩」為原則,依病勢輕重選方:

  1. 痰熱壅盛:用《傷寒論》小陷胸湯(黃連、半夏、瓜蔞實)清化痰熱,寬胸散結;若兼胸膈痞滿,可合瀉心湯類方(如半夏瀉心湯)辛開苦降。
  2. 痰火擾神:選黃連溫膽湯(黃連、竹茹、枳實、半夏、陳皮、茯苓、甘草)加減,清心降火、化痰安神;若煩躁甚者,可加梔子、淡豆豉以除煩。
  3. 夾外感痰熱:參考《通俗傷寒論》治法,以加減溫膽湯(溫膽湯基礎上酌加黃芩、杏仁等)宣肺化痰,解鬱透熱。

鑑別診斷

  • 陰虛火旺之躁煩:多見舌紅少苔、脈細數,治宜滋陰降火(如黃連阿膠湯)。
  • 陽明腑實之煩躁:伴腹滿便秘、潮熱譫語,當通腑泄熱(如大承氣湯)。

相關名詞

  • 痰證:泛指痰濕停聚所致病證,痰躁屬其變證之一。
  • 躁煩:泛指心神不安之狀,痰躁特指痰火所致者。

痰躁一證,體現中醫「痰火致病」之特點,臨床須辨明痰與火之孰輕孰重,方能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