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痰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痰證的介紹

痰證是指痰濁之邪滯留於體內的病證,包含較廣。痰與飲常兼併發病,《金匱要略》有專篇論述。《諸病源候論》則記述了寒痰、熱痰等痰證。

朱丹溪認為痰可以隨著氣的升降遍佈全身。它可以引起喘息、咳嗽、嘔吐、腹瀉、頭暈、昏厥、心悸、心慌、驚悸、寒熱腫痛、痞塞膈部、壅塞等症狀(見《丹溪心法》)。

《症因脈治.痰證》說明痰的病變多種多樣,主要是由於內因的七情和外感的六氣,以及中宮失去清化之令所致,導致痰煙湧蒸、結聚成形。治療痰證需根據所兼併的邪氣來進行。

《醫林繩墨》卷二指出,人體的氣道應該保持清順無阻,這樣痰就不會產生。但一旦氣道被堵塞,痰就會增多。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熱等外感受或七情、飲食內傷都可能導致氣逆和體液混濁,進而引發各種症狀。

根據中醫理論,脾臟是生痰的根源,肺臟是儲存痰的器官。《景嶽全書.雜證謨》說明,雖然所有五臟都能產生痰,但都與脾腎有關,因為脾臟主司濕濕動則形成痰;腎臟主司水液,過多的水液也會形成痰。所以,無論是痰的化生過程還是痰的本質,都與脾腎緊密相關。因此,所有與痰有關的病證,要麼與脾臟有關,要麼與腎臟有關。

臨床上,根據痰飲的成因、臨床症狀和發生部位的不同,可以分為風痰、寒痰、濕痰、燥痰、熱痰、虛痰、實痰和氣痰等不同的病證。具體詳細內容請參見相關的條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