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痰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痰證
痰證為中醫重要病證名,古稱「澹」或「淡」,泛指痰濁之邪滯留體內所致諸症。痰與飲常相兼為病,《金匱要略》專立篇章論述,《諸病源候論》更詳載寒痰、熱痰等證型。元代朱丹溪於《丹溪心法》中闡明:「痰隨氣升降,無處不到」,可引發喘咳、嘔逆、眩暈、怔忡、肢體麻木等百變症狀,甚或見胸脅漉漉有聲、背心冰冷等特異體徵。
病因病機
痰之生成,首責脾腎失司。《景岳全書》強調:「痰之化在脾,痰之本在腎。」脾主運化水濕,若為飲食勞倦所傷,濕聚成痰;腎司氣化,陽虛則水泛為痰。此外,外感六淫(風寒暑濕燥火)閉阻氣機,或內傷七情(喜怒憂思悲恐驚)導致氣滯液濁,皆可熏蒸結聚成痰。肺為貯痰之器,痰濁上壅則見咳喘胸悶;痰阻清竅則發癲癇昏冒;痰流經絡則生瘰癧癭瘤。
證型辨治
臨床常見痰證分型如下:
- 風痰:痰動風升,症見眩暈抽搐、口眼歪斜,治宜熄風化痰。
- 寒痰:痰質清稀,畏寒肢冷,溫化為要。
- 熱痰:痰黃黏稠,面赤煩渴,清熱化痰為主。
- 濕痰:痰多易咯,身重困倦,當健脾燥濕。
- 燥痰:痰少難咯,咽乾鼻燥,需潤燥化痰。
- 氣痰:痰阻氣滯,胸膈痞滿,理氣化痰為法。
痰病特徵
痰證表現變幻多端,明代《症因脈治》指出其「變化百出」,可現於三焦各部:
- 上焦:頭暈目眩、喉中痰鳴
- 中焦:脘痞嘔惡、嘈雜吞酸
- 下焦:腰膝冷痛、二便失常
痰邪既可單獨為患,更常與瘀血、食積等病理產物交結,形成痰瘀互結、痰食交阻等複雜病機,故診治時需詳辨痰之性質、部位及兼夾病邪,方能對證施治。歷代醫家如張仲景、李東垣、葉天士等,皆對痰證論治有獨到見解,豐富了中醫痰病學理論體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