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痰證發熱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痰證發熱

病證名。指因痰濁內阻所致之發熱證候,屬中醫內傷發熱範疇。其發熱特徵為「向夜大作,天明漸止」,此乃痰屬陰邪,夜間陰氣當令,痰濁得陰助而鬱滯更甚,陽氣被遏,故發熱夜間加劇;至天明陽氣漸旺,痰濁稍散,熱勢遂減。

病因病機
多因飲食不節,損傷脾胃,運化失職,水濕停聚成痰;或情志不遂,氣機鬱滯,津液輸布失常,聚而生痰。痰濁內蘊,阻滯中焦,氣機升降失司,則見胸膈痞滿、惡心不食;痰濁久鬱化熱,或與外邪相搏,則發熱時作。痰濁阻絡,氣血運行不暢,肌膚失養,故肢倦體瘦;痰熱擾動營血,夜間陰血當令,痰熱與陰血相搏,故發熱夜甚。

臨床表現
主症:發熱夜甚晝輕,兼見胸脘痞悶、惡心嘔吐、食欲不振、肢體困倦、形體消瘦。舌象多見舌苔厚膩或黃膩,脈滑或弦滑。若痰熱互結,可見口渴不欲飲、小便短黃;痰濕偏重則見頭重如裹、口黏納呆。

證型辨治

  1. 痰濕鬱熱

    • 證候:發熱夜甚,胸悶脘痞,嘔惡痰涎,身重倦怠,舌苔白膩,脈濡滑。
    • 治法:健脾化痰,寬中清熱。
    • 方藥:二陳湯合平胃散加減,酌加黃芩、梔子以清鬱熱。
  2. 痰熱壅肺

    • 證候:發熱咳嗽,痰黃黏稠,胸痛氣促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    • 治法:清肺化痰。
    • 方藥:清金化痰湯加減,或小陷胸湯化裁。
  3. 痰積化火

    • 證候:發熱煩躁,痰多氣粗,大便秘結,舌紅苔黃厚,脈滑實。
    • 治法:瀉火逐痰。
    • 方藥:礞石滾痰丸或竹瀝達痰丸,適用於痰火膠結之實證。

相關證候鑒別

  • 濕痰發熱:偏重濕邪困脾,見身熱不揚、頭身困重,治宜燥濕化痰,方用藿朴夏苓湯。
  • 痰積發熱:多因痰濁久積化熱,兼見腹脹積塊,治宜消積化痰,方選保和丸合溫膽湯。

治則要點
本病以「痰濁內阻」為本,治療當以化痰為先,佐以健脾理氣。痰消則氣機暢,熱自除。然痰有寒熱虛實之別,臨證需辨明痰性,熱痰宜清,寒痰宜溫,實痰宜攻,虛痰宜補,不可一味清熱而忽略化痰之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