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痰證自汗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痰證自汗
痰證自汗為中醫病證名,首見於《醫學入門》卷四,屬自汗證之一。其病機主要與痰濕內阻、氣機不暢相關,痰濁停滯中焦,影響脾胃升降功能,進而擾亂營衛之氣,導致腠理不固而發為自汗。
臨床表現
患者除自汗外,常伴隨眩暈、嘔逆、胸悶、痰多等痰濕內蘊之證。痰濁上擾清竅則眩暈;阻滯中焦,胃氣上逆則見嘔吐痰涎;痰濕壅滯胸膈,氣機不利故胸滿不舒。
辨證分型與治法
-
痰濕內阻型
- 主證:自汗頻出,痰多黏稠,胸脘痞悶,舌苔白膩,脈滑。
- 治法:和胃化痰,調暢氣機。
- 方藥:
- 撫芎湯:以川芎為君,配伍陳皮、半夏等,行氣化痰,調和脾胃。
- 理氣降痰湯:側重理氣化痰,適用於痰阻氣滯明顯者。
-
脾虛痰盛型
- 主證:自汗不止,痰多清稀,食少倦怠,舌淡胖有齒痕,脈濡弱。
- 治法:健脾益氣,溫化痰濕。
- 方藥:理中化痰湯(理中湯加半夏、茯苓),以人參、白朮健脾,乾薑溫中,佐半夏、茯苓化痰滲濕。
相關理論探討
痰證自汗與「自汗」及「痰證」密切相關。《丹溪心法》提出「痰之為物,隨氣升降,無處不到」,說明痰濕可影響全身氣機,包括衛外功能。此證需與氣虛自汗、陰虛盜汗等鑑別,後者多無痰濕之象。
古籍參考
除《醫學入門》外,《證治準繩》亦提及痰阻致汗的機理,強調「治痰當理氣,氣順則痰消」。臨床需結合四診,辨明痰之寒熱虛實,方能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