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痰滯惡阻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痰滯惡阻
病證名,屬惡阻證型之一。此證多因患者平素脾胃虛弱,運化失司,水濕不化,聚而為痰濁;復因妊娠後經血壅滯,衝脈之氣上逆,痰飲隨氣上衝,阻滯中焦,遂發本病。
主要症狀:妊娠期間出現惡心嘔吐,吐出物多為痰涎黏沫,胸膈滿悶,脘腹痞脹,食欲不振,甚則頭暈心悸,舌苔白膩,脈滑或弦滑。痰濁內阻,胃氣上逆,故嘔吐痰涎;痰濕困脾,氣機不暢,故胸滿不食。
病機分析:
- 脾胃虛弱:素體脾陽不足,運化無力,水濕停聚成痰。
- 衝脈氣逆:妊娠後血聚養胎,衝脈氣盛,上逆犯胃,引動痰濁上泛。
- 痰飲內阻:痰濕中阻,胃失和降,故嘔吐頻作。
治法:以豁痰降逆、健脾和胃為主,重在化痰止嘔,調理中焦。
常用方劑:
- 小半夏加茯苓湯(《金匱要略》):半夏、生薑、茯苓。半夏燥濕化痰、降逆止嘔;生薑溫中止嘔,兼解半夏之毒;茯苓健脾滲濕,助脾胃運化。此方適用於痰飲內停、胃氣上逆之證。
- 二陳湯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:陳皮、半夏、茯苓、甘草。理氣化痰,和胃止嘔,適用於痰濕偏盛兼氣滯者。
- 六君子湯(《醫學正傳》):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陳皮、半夏。益氣健脾,化痰止嘔,適用於脾胃氣虛兼痰濕者。
加減運用:
- 若痰鬱化熱,見嘔吐酸苦、口乾舌紅,可加竹茹、黃連以清熱化痰。
- 若胸悶氣逆甚者,加旋覆花、代赭石以降氣化痰。
- 若脾虛明顯,倦怠乏力,加黨參、白朮以健脾益氣。
鑒別診斷:
- 肝胃不和惡阻:嘔吐酸水或苦水,脅脹噯氣,情緒波動時加重,治宜疏肝和胃,方用橘皮竹茹湯或左金丸加減。
- 胃虛惡阻:嘔吐清涎,神疲乏力,舌淡脈弱,治宜健脾和胃,方用香砂六君子湯。
痰滯惡阻之關鍵在於痰濕與衝氣相搏,治療時需標本兼顧,既化痰降逆以治標,又健脾燥濕以固本,使中焦調和,痰飲得化,則嘔吐自止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