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痰中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痰中

病名
痰中屬類中風之一,首見於《證治匯補·似中風章》。其病因多由濕痰內蘊或痰熱化風所致,發病急驟,臨床表現以卒然暈厥、神識昏蒙、喉間痰鳴、舌強語謇、肢體癱瘓為主要特徵,脈象多見弦滑或洪滑。此證常見於腦血管病變,如中風、痰厥等疾患。

病因病機
痰中之形成,與脾、肺、肝三臟功能失調密切相關:

  1. 脾失健運:過食肥甘厚味或思慮勞倦,損傷脾陽,水濕不化,聚而生痰,痰濁內阻,上蒙清竅。
  2. 肺失宣降:肺為貯痰之器,若外感邪氣或內傷久咳,肺氣不宣,痰濕壅滯,隨氣上逆,閉阻腦絡。
  3. 肝風內動:情志鬱結或陰虛陽亢,引動肝風,風痰相搏,上擾神明,發為痰中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突然昏仆、不省人事,喉中痰聲漉漉,舌體僵硬,言語不利,半身不遂。
  • 兼症:面色晦滯、胸悶嘔惡、肢體困重,或見煩躁發熱(痰熱化火者)。
  • 舌脈:舌苔厚膩或黃膩,脈弦滑或滑數。

證型辨治

  1. 濕痰阻竅

    • 特點:痰多色白,胸脘痞滿,神昏嗜睡。
    • 治法:燥濕化痰、開竅醒神。
    • 方藥:蒼白二陳湯(蒼朮、白朮、半夏、陳皮、茯苓、甘草)加石菖蒲、遠志。
  2. 痰熱動風

    • 特點:痰黃黏稠,面赤氣粗,甚則抽搐。
    • 治法:清熱化痰、息風通絡。
    • 方藥:導痰湯(半夏、陳皮、茯苓、膽南星、枳實)合天麻鉤藤飲加減。
  3. 風痰上擾

    • 特點:眩暈頭痛,肢體麻木,突然發病。
    • 治法:化痰息風、平肝潛陽。
    • 方藥:溫膽湯(半夏、竹茹、枳實、陳皮、茯苓、甘草)加天麻、鉤藤、代赭石。

各家論述

  • 《醫學心悟》提出「痰中即濕中」之說,強調痰濕為病之本,治療當以健脾化痰為先。
  • 《證治匯補》指出痰中與中風有別,雖症狀相似,然病機側重痰濁作祟,治法需區分標本緩急。

相關名詞

  • 中風:以猝然昏仆、口眼喎斜為主症,分中臟腑與中經絡。
  • 類中風:泛指非外風所致之中風樣疾患,包括痰中、氣中、火中等。

痰中之治療,首重辨明痰之寒熱屬性,兼顧風、火、虛等兼夾因素,臨證需靈活化裁方藥。